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我国西南地区水稻常年播种面积444.82万hm2,总产量3121.4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6%,杂交籼稻占该区域80%以上。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们对优质绿色大米的需求愈加迫切。近年来,西南稻区先后选育或引进筛选出了宜香优2115、川优6203、川康优丝苗、德优4727、旌优华珍、晶两优534等品质产量俱佳的优良杂交稻品种。 但西南“稻强米弱”“杂交稻米不好吃”“优质不优价”等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和四川省产业体系水稻创新团队等项目,系统研究了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和调控技术,明确了优质杂交稻提质增效的关键栽培环节,按广义绿色生产的要求,形成了一套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从2018年至今,已连续入选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在四川稻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发挥了优质杂交稻品种的优质潜力,打造了一批优质稻米品牌,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脱贫,推动了优质稻绿色栽培的发展。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技术已在四川大面积示范应用了6年时间,《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连续入选2018-2020年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作为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核心技术,在大邑县、射洪县、荣县等10个县(市、区)建立了万亩示范基地10个。同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西南稻区优质丰产高效杂交籼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的主推技术,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年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2019年所建大邑示范基地召开全国现场会,获得张洪程院士和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2020年所建南部示范片在前期干旱、中期洪涝、后期大风的情况下,依然达到最高亩产731.02kg、平均亩产687.06kg的成绩,不但得到验收专家的一致认可,更让种植大户在产量和效益方面获得双丰收。 (三)提质增效情况 本技术示范推广中,通过选用宜香优2115、川优6203、川康优丝苗、德优4727、旌优华珍、晶两优534、天优华占等优质稻品种,采用低成本简化育秧、减穴稳苗栽插、规律性适期减量施肥、稻鸭共作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降低成本10%左右,增产5%-11.5%,特别是生产的品牌稻米,单价8-40元/kg。如与乐山惠田米业公司合作,四川省乐山市的种植基地实施前(2015年)稻谷收购价每公斤3元,实施后的2016年提升到每公斤3.6元,2017年之后继续上升到每公斤4.2元,较市场价格高出60%,农户稻谷收益以每年递增15%的速度上涨。同时,惠田米业品牌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青睐,比同类型大米价格高20%以上,通过“大米企业+优质品牌+生产基地+订单生产”的高效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米业公司、种植大户和消费者共赢的局面。 (四)技术获奖情况 该技术2018-2020年被遴选为了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同时,被选为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推广重大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水肥耦合与肥药精准减量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四川水稻多元复合种植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主推技术。支撑该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建议《关于推进四川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的建议》于2018年10月22日得到了四川省委常委曲木史哈的批示。 以“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为主要配套技术的成果《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获得了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科技奖和2019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
技术要点:
(一)选择优质杂交稻品种 当前优质杂交稻生产最大的问题是品种混收混贮混加工现象严重。因此,在品种选择时,应选择外观和口感食味受到市场认同的优质杂交稻品种。在同一区域,应选择单一品种或粒型、直链淀粉和食味差异较小的少数几个品种,实现优质杂交稻规模化生产,单类型品种收购、储藏和加工,保证稻米产品的质量持续稳定。 (二)治理稻田生态环境 加强稻田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养殖户粪便再利用技术,禁止直接排放;强化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防止稻田系统间接污染;加强环境管理,公共沟渠、河道集中拦截打捞,实现水岸与灌溉入口无垃圾堆、水面无漂浮物。联合农民、种粮大户清理自家田边、沟渠边的农膜、农药包装物、育秧盘、秸秆、杂草等农业垃圾,消除有害生物滋生的环境。 (三)调节优质播种移栽期 籼型优质杂交稻品质形成的最佳籽粒灌浆结实期日均气温为23-27℃。根据品种生育期,合理选择前茬并适当调整播栽期,避开灌浆结实期高温。在栽植方式方面,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适宜栽植方式为暗化健芽无纺布覆盖齐苗壮根育秧(简称齐壮健育秧)或片层式泥浆育秧机插,而难以规模集中和不具备机械化条件的区域,可采取旱育秧手插或抛栽,也可采用湿润育秧手插。平原区,品质产量俱佳的抽穗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以此为标准调节播栽期;丘陵区依据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逐步实现“中稻迟栽”,将优质杂交稻的抽穗期调节到8月上中旬,成熟收获期调节至9月中下旬;川南适宜再生稻区域,因高温持续时间长,宜早播早栽,头季稻收获中等品质稻米,再生稻季灌浆期间气温回落至25℃左右,收获高等级优质稻米。 (四)减穴健株稀植 按“减穴不减苗”的思路,扩大栽插行距或穴距,为植株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提高品质的群体生境条件,同时也为栽培管理提供作业通道,为稻鸭(鱼)共作中鸭(鱼)的活动提供空间。综合考虑优质高产兼顾的预期穗数、品种主茎总叶数、伸长节间数、分蘖发生率、移栽秧苗叶龄、带蘖多少,按叶蘖同伸规则计算表明,优质杂交稻人工栽插适龄带蘖秧苗22.5-30万株/hm2为宜,按行距33.3 cm、穴距20-25 cm进行浅插或定抛,每公顷栽植12-15万穴,穴栽(抛)基本符合叶蘖同伸的健壮秧苗2株。机械栽插的基本苗以45-60万株/hm2为宜,行距30 cm,穴距由原来的14-16 cm扩大至 20-25 cm,每穴苗数3-5苗,在稳产优质的基础上,还可提高栽插效率,减少漏插率,节省补苗人工成本。 (五)系统高效营养管理 采用前作秸秆全量机械翻埋还田,改良稻田土壤结构,平衡土壤矿质营养元素,但秸秆分解的有机酸易对水稻造成毒害,也会与植株争氮,导致坐蔸。因此,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需要增加氮肥前期比例,基蘖肥、穗肥比以7:3为宜,同时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促进秸秆分解。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肥料。化学肥料施用宜选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如多肽尿素、包膜缓控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肥料用量降低20%以上,纯N为120-150 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N : P2O5 : K2O为2:1:1,并配施硅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增强植株抗性。钾肥施用采用中移技术,即在主茎拔节期施K2O 60-75 kg/hm2,既能塑造粗壮抗倒的茎秆和挺拔坚韧的叶姿,又利于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改善。 (六)清洁水质富氧灌溉和稻田生物多样化 利用河流、水库和蓄水池的无污染水源灌溉,灌溉时在出水口安装去污装置,去除随灌溉水带入的垃圾。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稻渔共作等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丰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抗逆能力。秧苗移栽后浅水勤灌,群体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拔节时复浅水施促花肥,之后继续晒田至二次枝梗原基分化。之后,对于稻鸭共作田块,保持10-20cm水层,便于鸭子活动。对于水稻单作田块,从幼穗颖花原基分化期到抽穗后25 d左右,以浅水层和湿润交替灌溉为主,既不能长期干旱,也不要长期保持水层,避免土壤再次恢复到陷脚状态。抽穗后25 d到成熟,以湿润为主,养根保叶,确保品质产量协同提高。 (七)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着眼优质稻米质量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病虫草害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在选用抗病优质品种和前述“齐壮健”育秧、减穴稳苗栽插、降低肥料用量、稻田生物多样化等农业措施基础上,通过理化诱控、驱避技术、生物防治等,结合当地病虫测报和田间观测调查,选用生物源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利用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精准施药防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杂草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八) 注重品牌建设 发掘独特的稻作文化,做强、做大优质稻米品牌,建立完善的监测溯源体系,从区域布局、品种选用、栽培技术运用,到生产加工,全方位进行优质稻米管控,提高优质稻米品牌区分度和辨识度,强化稻米品牌营销和宣贯维护,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实现质名相符、优质优价。
适宜区域:四川无污染的杂交稻生产区域。
注意事项:无
支撑单位:(一)四川农业大学(二)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三)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四)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组
联系人:(一)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四川温江区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任万军,陈勇,邓飞,周伟 联系电话:028-86291903 电子邮件:rwjun@163.com,26440609@qq.com (二)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公平农科路200 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帆,沈超 电子邮件:zf2606@163.com (三)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成都市武侯大街4号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周虹 电子邮件:402253722@qq.com (四)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组 联系人:任万军,周虹,张帆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四川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