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科创云超市官网!

羊肚菌-水稻轮作技术

发布时间:


羊肚菌-水稻轮作技术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名贵食药兼用真菌,市场价格高昂,被称为“菌中之王”。羊肚菌一直以来依靠野生采集,产量低、采集难度大,实现人工栽培一直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2013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羊肚菌人工大田栽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羊肚菌出菇稳定且亩产量达到150 kg以上,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羊肚菌大田商业化栽培的成功。羊肚菌大田栽培从播种期开始计算到采收期结束的全生育期为6个月左右时间(小春季节:每年10月~第二年3月),茬口刚好能够与大春作物水稻衔接,且羊肚菌与水稻轮作还具备以下优势: 1羊肚菌种植后土壤中残余的大量菌丝和菇脚可作为天然有机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多种营养成分,提升稻米的品质(菌香米),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 2水稻种植后的秸秆还田可作为羊肚菌的栽培基质,为羊肚菌的生长提供天然底肥,增加羊肚菌的产量。 3羊肚菌种植存在一定程度的连作障碍,水旱轮作能够有效降低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保障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提质增效情况 2013-2016年,在金堂、新都、简阳等地核心示范羊肚菌-水稻轮作技术模式500余亩,平均亩产羊肚菌200kg,优质水稻800kg,在四川地区推广近10000亩,每亩增加收益1.5万元以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技术要点:

(一)场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无污染源、土壤肥沃的稻田。 (二)整地作畦 每年10月水稻收割完毕后,水稻秸秆粉碎还田,翻耕疏松土壤,土质较细为宜。畦面宽度为0.8~1.2m,长度不限;畦面与畦面之间留宽40~50cm,深10~25cm的走道,便于采菇。干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可作低畦,排水不良及粘质土壤应作高畦防止畦面积水。 (三)播种覆土 播种方式可条播或撒播。条播方式为顺着厢面开2~3条播种沟,深度5~8cm;撒播方式厢面宽度控制在80cm,沟60cm,不开播种沟。将羊肚菌栽培种(500瓶/亩)加拌种剂(浓度2‰)拌湿混匀后,均匀的播种在沟内或厢面上,覆土、整平厢面。 (四)搭遮阳棚 搭建2米高的中棚或者高约75cm、宽约1.1m的矮棚,棚外均需覆盖一层遮阳网,以遮挡阳光直射,遮阳网密度可根据当地光照强度进行选择,以营造棚内光照强度“半阴半阳”为宜。 (五)摆袋富集 转化袋制作方法为小麦100%或小麦85%~90%、谷壳15%~10%,浸泡充分吸水,取出滤去表面水分,与石灰1%、石膏1%拌匀装袋。菌袋用12㎝×24㎝、15㎝×33㎝等规格的菌种袋。食用菌常规方法灭菌。播种后15~25天左右,在播种沟上面摆放转化袋,转化袋一面打孔横放,紧贴土壤表面,保持至淋水转化前取走转化袋。日常注意水份管理,保持土壤湿润。 (六)淋水转化 在气温稳定在8℃左右进入淋水转化管理,喷水量逐渐加大,直至厢面菌丝消失,浇1次透水但不能有积水,促进子实体形成。 (七)出菇管理 出菇期棚内温度控制在8~2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85~90%,保持厢面土壤湿润,光照控制在“半阴半阳”,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八)采收处理 子实体出土后一般经过7~10天生长成熟,当羊肚菌蜂窝状的子囊果部分已基本展开即可采收。采收后应清理泥土,分级摆放,鲜销或干制,干品必须塑料袋密封保存。 (九)水稻种植 每年4月,羊肚菌采收完毕后拆除遮阳棚,进行土地翻耕后直接进行水稻种植。

适宜区域:省内外水稻主产区和适宜羊肚菌生长的地区。

注意事项:羊肚菌对气候和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出菇期间遭遇极低温、高温、雨雪、干旱等天气,或者水分管理不到位等,均会对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加强管理,通过适当调节棚内温度、光照、水分、通气量等环境因子,营造适宜羊肚菌生长的条件,从而满足出菇和高产的要求。另外,羊肚菌栽培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投入品。

支撑单位:(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二)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甘炳成 联系电话:028-84504550 电子邮箱:1242003604@qq.com (二)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吴传秀、刘 娟 联系电话: 028-85505088、85505537 电子邮箱:scsyyzz@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四川省2021年主推技术

我要发布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