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马铃薯作为第四大主粮,马铃薯—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也必将有力地增强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选用茬口匹配、适宜机械种植的水稻和马铃薯品种,配套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土地耕整、起垄播种施肥、中耕培土施肥、植保、收获、烘干等技术,集成马铃薯—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多年的生产示范和应用表明,该技术是一项适宜于水旱轮作模式的轻简化生产技术,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成本,又能提高周年生产效率和种植收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技术在四川平原及丘陵宜机械化作业的马铃薯—水稻轮作区域示范推广7余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在秸秆还田、土地耕整、播栽、中耕培土施肥、植保、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周年生产效率提升28%以上。根据用户反馈和典型调查统计,采用该技术水稻每亩可以节本增效160元以上,马铃薯每亩可以节本增效260元以上。 (四)技术获奖情况 无。
技术要点:
(一)马铃薯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 选用结薯早、薯块集中、块茎前期膨大快、抗病性强、优质高产等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早熟马铃薯品种,如川芋5号、川芋56、鄂薯3号等。 2种薯处理 种薯切分为30~50 g/块,每块芽眼不少于2个。采用50%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种薯 : 多菌灵 = 1000 : 1)、农用链霉素(按参照使用说明书)和滑石粉(种薯 : 滑石粉 = 40: 1)拌种。 3田块准备 前作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水。按照马铃薯机械化耕整地技术,采用配套机械完成灭茬、犁耕、旋耕、耙地、施基肥、灭草等作业。整地后要求土地平整,土壤细碎无大块。耕深为25~30 cm,土壤较为粘重的地块在犁耕时加入适量的秸秆,再旋耕2~3次。 4适时播种 种植垄距90~100 cm,株距20~25 cm,小行距20~25 cm,播种密度5500~7500块茎数/亩。 5科学施肥、中耕培土 种肥应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与种子相隔5㎝以上,肥带均匀连续。苗带直线性好,便于田间管理。苗期进行扶垄除草作业,开花前施肥培土作业,一次完成开沟、施肥、培土、拢形等工序。 6病虫、杂草绿色防控 选用动力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重点防治晚疫病、早疫病。 7节水灌溉 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膜下滴灌、垄作沟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根据其需水、需肥规律,适时灌溉施肥,提倡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8机械收获 收获前采用横轴立刀式灭秧机灭秧,露出垄型,保持垄型完整不伤垄。茎叶杂草去除率不低于80%,切碎长度不超过15㎝,割茬高度不超过15㎝。根据地块大小和马铃薯品种,选择中小型挖掘式马铃薯收获机。 (二)水稻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 用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综合性状好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生育期为145~155 天。 2机械耕整、排水沉实 马铃薯收获后及时泡水耕整,耕整后田面平整,田面无残茬、杂草、杂物等,田面高低差不大于3 cm,泥脚深度不大于30 cm。泥浆沉实后不板结,插秧时不陷车不壅泥,田面水深1~2 cm。 3机械化育秧 采用育秧播种流水线播种,杂交稻每盘播芽谷90~110 g,叠盘暗化出苗,集中育秧,及时防治病虫和科学管水,培育适龄壮秧。如果下一茬为秋马铃薯,水稻育秧时间较当地习惯提前5~7 天。 4机械化插秧 采用6~8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杂交籼稻每亩栽插1.4~1.6万穴(行距为30 cm,株距为14~16 cm),每穴栽插3~4苗。 5科学管理水肥 薄水插秧,立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进分蘖,全田分蘖达到预期穗数的75%~80%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至抽穗扬花期浅水湿润灌溉,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收获前10天断水。中等肥力田块,全生育期施纯氮10~12 kg/亩,氮(N)、磷(P205)、钾(K2O)比例为1 : (0.5~0.6) : (0.8~1),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合理运筹。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促使分蘖早生快发,巧施穗肥提高结实率,促进大穗。 6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采用自走式植保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有针对性的防治(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虫害:螟虫、稻飞虱等,草害:稗草、鸭舌草、莎草、马唐、千金子、空心莲子草等)。 7机械化收获、烘干 水稻籽粒灌浆成熟95%时,采用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稻谷收获,靠近地面收割不留高桩,稻草粉碎、均匀抛洒还田。采用全自动中低温循环谷物烘干设备进行稻谷烘干作业。
适宜区域:该技术适宜于川西平原、丘陵宜机械化作业的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区域。
注意事项:(一)马铃薯生产环节 前作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水,旋耕整地,提前马铃薯收获上市时间;及早培土除草,促进薯块膨大,避免匍匐茎外露;收获土壤最大含水率不超过60%;种薯挖掘前10天以上杀秧,商品薯可适时收获。 (二)水稻生产环节 培育适龄壮秧,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实时断水控湿,收割留桩高度不超过15 cm,稻草均匀粉碎、抛洒还田。
支撑单位:(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二)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朱从桦,胡建军,李旭毅,欧阳裕元 联系电话:028-84504245 电子邮箱:zchsicau@163.com (二)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5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易文裕、刘小谭、邱云桥 联系电话:028-84514746 电子邮箱:ywycd@163.com (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外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沈学善 联系电话:13980624141 (四)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17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小军、任丹华、谷剑、舒子成 联系电话:028-85511576 电子邮箱:scnjtgz@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四川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