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科创云超市官网!

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

发布时间:


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

技术领域:种植业-经济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主要是从蚕种收蚁孵化开始,到三龄起蚕期间,通过环境智能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共育室升温、降温、补湿及换气,营造小蚕饲养最宜的环境条件,提高小蚕发育的健康性和整齐性,确保小蚕正常生长发育。该技术最适宜于蚕桑生产的规模化饲养,具有提高单产、提高效率、省工、省叶、省能源的“两高三省”特点,是当前小蚕饲养最实用高效、最节约成本的生产技术。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技术从2010年开始研发,当年在乐至、涪城、顺庆3个县进行设点试验,2011-2015年在珙县、兴文、游仙、嘉陵、南部、西充、蓬安、阆中等13个县示范推广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25套,2016-2018年在高县、武胜、宁南、荣县、资中等全省28个县(区)示范应用150套。截止2020年,本技术在省内的宜宾、凉山州、绵阳、南充、广安、乐山、内江、德阳等地的40多个县(市)、20 多家茧丝绸龙头企业进行应用推广,蚕区覆盖率80%以上,并先后在古巴、越南等国和省外渝、桂、云、陕、晋推广应用。十年来,累计推广催青或保种系统500 套,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3000 套,控制器3000 台,蚕用超声波补湿器20000 台(套),高效升温设备200 万平方米。采用该项技术催青保种、小蚕共育和养蚕上蔟的蚕种已达450 多万张。 (三)提质增效情况 1“两高”——提高单产、提高效率 提高单产:小蚕共育采用该技术,温度、湿度、换气实现了智能控制,既保全了蚕的数量,蚕发育更加整齐,蚕体更加健康。据调查:共育小蚕克蚁蚕保全头数比分户小蚕饲养的增加12.5%,上簇蚕头数增加15.4%,熟蚕体重增加15.1%。 提高效率:由于严格实行标准化技术措施,温湿度达到技术要求,良桑饱食,缩短了小蚕龄期经过时间,节省了用工。该技术共育小蚕到3龄第2天分蚕,经过8天时间,比传统分户养蚕9-10天时间,缩短1—2天,提高效率10%-20%以上。 2“三省”—省工、省叶、省能源 省工:相对于传统共育方式,本技术减少了小蚕房蚕箔调动,温湿度智能控制取代了人工手动操作,数百张蚕种的共育室仅需一人就能完成环境控制,同时减少饲养次数,比普通技术节约用工三分之一以上。 省叶:本技术营造的保温保湿养蚕环境,桑叶保鲜延长6h,减少桑叶投放次数,桑叶利用率提高20%左右,一张蚕种小蚕共育期间省叶20㎏。 省能源:传统小蚕饲养调节蚕室温湿度,消耗大量煤、炭资源,本技术配套电器设备,安全环保,以50m2的共育室为例,饲养150张蚕种,用电成本仅50元左右(各地区、季节略有差异)。 (四)技术获奖情况 1“家蚕微气候智能测控系统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2014-2015年度南充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号:2017-2-工1-2); 2“蚕桑标准化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荣获2017年度宜宾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号:2-07-02); 3“家蚕高效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项目, 荣获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J-2-62-D01)。

技术要点:

(一)系统组成 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由环境智能控制箱、升温设备(升温板)、降温设备(空调)、补湿设备(超声波补湿器(包含补湿管网))、换气设备(换气扇)构成,具有温度、湿度、换气自动控制和温湿度适时显示功能。 1环境智能控制箱:主要由CYS-IV型蚕室环境智能控制仪,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固态继电器,空气开关等组成,每台套6kw。具有升温、降温、补湿、换气四种驱动控制功能,工作状态显示和液晶温、湿度实时显示共育房间的温、湿度值和换气状态。 2升温设备-电热升温板:由碳纤维升温线绕制而成,外面采用航空金属覆盖,4-6张/套,每个板80cm×90cm×4cm,功率0.8kw,其原理是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发热体产生的热能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的形式对外传递,电能与热能的转换率高达98%以上,3-5min即可达到设定温度。 3降温设备-空调:2台/套,3.5kw/台,壁挂式空调,冷暖电辅,定速,3级能效等级,制冷功率1085W,制冷量3530W。 4补湿设备-超声波补湿器:采用电子超频震荡(震荡频率为1.7MHz),通过雾化片的高频谐振,将水抛离水面而产生1-5μm的水颗粒形成自然飘逸的水雾,漂浮于空气中,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设有低水位保护、水管电磁自动补水、溢水功能。每套2台,每台0.3kw。 补湿设备-立式分布可调式补湿管网:1套,是通过分布在共育室顶部的高分子PVC管将养蚕用超声波补湿器产生的湿气快速的输送到共育室的顶部,最后由PVC管上的分散式可调出口均匀排出,自上而下的弥漫整个共育室补湿。 5单向百叶窗换气扇:塑料单向风压的百叶窗换气扇,每套2-4个,每个0.04kw。 6性能参数。工作电源:AC380V,三相四线制 或AC220V。绝缘强度:IEC 60255-5 , 2KVrms-1mn。温度测量范围:-45℃~125℃,测量精度±0.5℃,分辨率:0.1℃。湿度测量范围:1%~100%,测量精度±3%,分辨率0.2% (二)匹配的标准共育室 每套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匹配标准小蚕共育室技术参数 (三)参数设置与操作流程 1参数设置 通过“设置”键进行。长按“设置”键1秒以上,进入系统设置界面,在此界面每按“设置”键一次,分别设置换气、加热、制冷、补湿参数。设置完毕参数后,再长按“设置”键,退出。 2操作流程

适宜区域:全省各主要蚕区及省外蚕桑主产区,特别适宜于小蚕共育面广,单个共育室共育40张蚕种以上的地区。

注意事项:(一)温湿度传感器必须小心保养,尤其是在消毒、撒石灰时,因为传感器中的光学元件极易受到腐蚀而影响精度; (二)温湿度传感器的摆放位置要科学、合理,只有摆放的合理才能保证对整个房间的监测更加准确; (三)配套的设备注意保养,比如补湿器不使用时需把水倒干净,并用干抹布擦干;消毒时,升温板要取下来存放。

支撑单位:(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二)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蚕桑创新团队

联系人:(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合众街52号 邮政编码:637000 联系人:李文学、陈宝瑞、王琳璐、蒲军、张浩仁、郭俊英 联系电话:18980300326 电子信箱:405605036@qq.com (二)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永丰路12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谢忠良、杨远萍 联系电话:13036688937 电子信箱:2438317746@qq.com (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蚕桑创新团队 联系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合众街52号 邮政编码:637000 联系人:青学刚 联系电话:0817-2230675 电子信箱:764632410@qq.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四川省2021年主推技术

我要发布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