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科创云超市官网!

非洲猪瘟形势下四川生猪多元立体安全生产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发布时间:


非洲猪瘟形势下四川生猪多元立体安全生产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技术领域:养殖业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大国。2016年-2018年,我国生猪年存栏量、出栏量、猪肉产量均维持在约(四)3亿头、6.9亿头、5300万吨,2018年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及消费量均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2018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占全国年猪肉供应量的3.98%,2016年到2018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猪肉分别为21.55万吨、16.57万吨和8.57万吨,分别占国内猪肉产量的0.4%、0.3%和0.16%,对我国猪肉市场供应影响微乎其微,我国猪肉出口量基本在5万吨,整体来说,我国生猪供应基本属于自给自足型,进口数量占比很小而出口更是可忽略不计。 在我国人民肉类食品消费中,约65%来源于猪,猪肉供给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养猪业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产业,具有“无猪不稳,猪粮安天下”的战略意义。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千方百计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全力确保今年年底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首次在沈阳出现以来,中国超过4亿头的生猪数量已经缩减了40%。2019年,我国生猪存栏3.10亿头,同比下跌27.5%,生猪出栏5.44亿头,同比下跌21.6%,猪肉产量4255万吨,同比下降21.3%。非洲猪瘟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该病对养猪业构成现实的生物安全威胁,目前,有效防控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非洲猪瘟疫情在短期内会使疫区所在地以及周边生猪养殖场户等损失惨重,对生猪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对我国猪肉市场及生猪产业链的影响不可估量。而目前,我国养猪生产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散养比例高,养殖规模小,防疫条件差,生物安全设施设备落实,缺乏生物安全意识,近年新发展的现代养殖场应对非瘟又建设规划不合理。 多元立体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是生猪可持续健康养殖的关键环节,离不开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及日常的生产管理。主要为保护易感猪群,保证猪群福利化养殖而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评估以猪场选址、猪舍布局、设施设备优化及控制、隔离、检疫、动物群体管理、车辆管理、人员出入管理、访客管理、饲料水源管理、粪污处理、病死畜转移、猪场其它动物管控、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及其它生物管理等方面为主的指标,这些指标之间为彼此协作、互为整体的关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是猪场疫病预防和降低危害的最关键因素,是基于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下,从生物安全等方面降低养殖环境对生猪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生猪安全生产生物及环境安全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发生非洲猪瘟后,多数养殖场(户)缺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不能及时发现,无法第一时间控制疫情,未开展单元格化管理,不能有效精准清除,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疫情处置后,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又急于复养,在对周边地区疫情威胁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对猪场自身生物安全漏洞评估不够,未有效改进生物安全措施,配套操作流程不合理或执行不到位,采样方法和监测方案制定不全面未发现潜在污染,哨兵猪存在问题、引入设置不合理,使得复养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关键性风险点未控制好,导致复养不成功。 本项目是在充分研究新形势下我省生猪安全生产的关键限制性技术基础之上开展实施的,符合现阶段我省生猪复养、优质养殖、恢复生产所必须的技术条件,建立系统性的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精细化生产管理模式,集成符合我省实际的生猪安全生产生物及环境安全体系建设技术,为我省生猪生产保驾护航。目前已累计开展技术指导100余次,培训26次,2400人次,成效显著,形成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优势。 (三)提质增效情况 基于我省生猪养殖在全国的重要战略意义,本项目集成的非洲猪瘟形势下四川生猪安全生产生物及环境安全体系建设技术,在实现我省养猪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有效集成应用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2019年,受“非洲猪瘟”、环保政策、规模化养殖趋势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生猪出栏量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同比下降21.57%。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养殖行业存在生物安全意识不强、生物安全标准化程度不高、监管手段落后等瓶颈,系统精准监控“猪、肉、人、车、物、料、生物媒介”等重要风险因子,并建立多方联动共享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四川生猪生产稳步恢复。截至2020年2月底,四川规模猪场存栏生猪环比增长7.34%,其中能繁母猪环比增长6.89%。生猪存栏量实现连续4个月增长,能繁母猪存栏量实现连续5个月增长。 本技术重大集成技术在养猪业安全生产中示范推广,大幅度提升我省生猪生产水平,有效降低非洲猪瘟等疫情对养猪业影响,逐步恢复我省生猪养殖业的规模,提升我省生猪养殖综合技术水平,对推进我省生猪安全生产、健康养殖具有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养殖疫病风险降低15%,提升经济效益7%,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引领作用,积极带动周边养殖户,对推动畜牧业经济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技术获奖情况 无

技术要点:

建立健全智慧猪业精细化养殖设施工程技术的研究体系,加强养殖、饲料、设施工程、资源环境等方面相互融合与协作、深入与系统的研究,集成互联网、物联网、AI、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开展适于我国配套应用的生猪精细养殖智能装备研发,实现生猪养殖过程的健康/福利化、生态化、自动化及智慧化,是我国生猪养殖设施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技术重大技术推广通过全方位优化养殖设施设备实现全方位智能化、提升综合养殖技术及养殖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从根本上净化养殖环境、改善养殖技术,实现生猪养殖数量及质量同步发展,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采用现代化高效养殖技术及融入健康养殖理念,全面降低养殖风险,优化猪场内外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优质、产品优质等目标。 本技术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非洲猪瘟形势下多元立体安全生产综合体系建设技术和非洲猪瘟形势下生猪辅助防控、精准检测及复养生产技术。根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进行构建,共包含科学选址建场、生物安全防护体系优化升级、设施设备优化升级、猪场环境卫生与控制技术、饲养管理技术提升、保健预防技术、“精准免疫”预防技术、疫病诊断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等9项。 “7大体系”为主的总体技术: (一)人才支撑体系 在新建猪场、升级改造复产猪场、周边辐射带动的养殖场(户)等,针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依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及项目实施地等人才队伍及资源,建立生猪绿色健康养殖科技服务平台,配置生猪健康养殖技术人员,培训健康养猪技术能手,技术能手再提升等。 (二)标准化建设体系 按照当前绿色健康生产要求,结合项目实施地实际,因地制宜,采用国内领先技术实施种猪繁育、科学饲养、饲料配方、保健预防、猪舍设计及配套设备等各项研究任务,提升生猪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集成推广猪场生物及环境安全体系建设,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场)、帮助恢复生产场达到标准示范场,带动养殖标准化示范户。 (三)技术支撑体系 开展应用生产模式、圈舍、环境、人员防护设备、运输设备、消洗设施设备、生物媒介设施、生物安全隔离设施等方面的生物安全体系优化升级技术;开展合理优化免疫时间、筛选疫苗种类和免疫设备等科学制定免疫程序,集成主要疫病联合免疫技术;集成推广不同环节、不同对象、不同区域等的综合清洗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技术;集成推广辅助非洲猪瘟等生猪重大动物疫病绿色保健中药配方;集成和推广有害生物有效控制技术;集成非洲猪瘟等生猪主要疫病病原学早期发现的精准检测技术和现场检测技术及智能、便携检测设备推广;集成和推广单元格划分及管理、疑似猪只快速识别、精准监测与排查等精准清除和复养生产技术。 (四)科技扶贫示范体系 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为主的生猪健康养殖基地建设与经营模式,确保销售渠道,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以点促面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生猪科技服务体系基本覆盖。 (五)科技培训体系 建立生猪绿色健康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完善培训体系,开展科普活动,通过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六)信息支撑体系 依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立以生猪为重点的“互联网+智慧农业”示范点。 (七)实现智慧化体系 利用智能养猪、精准养猪技术,加上人的智慧做大产业价值与个人价值,采用智慧养猪是智能养猪+精准养猪+精准配方+价值取向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建立示范点2个。

适宜区域:四川省内生猪养殖场(户)。

注意事项: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培育技术骨干。

支撑单位:(一)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二)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人:(一)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的同期阿鲁392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鲁志平、杨定勇、李建臻 联系电话:15282562881、13608199750、13880218480 电子邮件:81769013@qq.com (二)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七道堰街9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陈弟诗 联系电话:13882448788 电子邮件:27181571@qq.com (三)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徐志文 联系电话:13981604765 电子邮件:edcfr8@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四川省2021年主推技术

我要发布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