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浅继箱饲养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养殖业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我省中蜂养殖数量为93万群,占全国中蜂总量的16.91%,蜂蜜年产量10000吨,养蜂数量和蜂蜜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因中蜂产业投资小、见效快和收益大,成为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全省中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经成为广大贫困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但由于多数地区中蜂饲养以平箱饲养,带子取蜜,生产含水量较高的“水蜜”、“半成熟蜜”为主,蜂群易生病,蜂蜜质量差,劳动强度大,养殖效益低。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四川省蜂业技术开发研究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马尔康阿坝中蜂保种场等在实施“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盆地高产中蜂选育”和“科技扶贫万里行”等国家和四川省项目过程中,选择阿坝中蜂等优良品种,配套中蜂快速繁育技术、双群同箱饲养技术、浅继箱饲养技术和优质蜂蜜生产技术等,集成形成了中蜂浅继箱饲养配套技术。应用中蜂浅继箱饲养技术,可减轻蜂农劳动强度,有利于生产成熟封盖蜂蜜,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增加养蜂者的经济收益。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中蜂浅继箱饲养技术在广安、雅安、阿坝等市州示范推广10余年,大幅度提高了蜂蜜产量和质量,获得了较大收益。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在2006年以来,长期研制中蜂浅继箱,开展配套饲养技术研究试验,试验出适合各地不同蜜粉源和气候类型的中蜂浅继箱饲养集成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中蜂浅继箱饲养经验,为中蜂浅继箱饲养技术大范围推广奠定了技术和工作基础。 (三)提质增效情况 经试验结果证明,使用中蜂浅继箱饲养技术,蜂群蜂蜜单产量是未使用浅继箱的蜂群蜂蜜单产量的2-3倍,蜂群单产达到15-23kg,蜂蜜浓度达到41.5波美度以上,比平箱生产的蜂蜜浓度提高2-4波美度。
技术要点:
(一)选用优良蜂种 选择蜜蜂个体大、群势强和产蜜高的阿坝中蜂等优良蜂种及其优势杂交组配作为中蜂浅继箱饲养的优良中蜂品种。 (二)人工育王换王、使用新蜂王 在蜂群繁殖季节,不间断人工育王和储备新蜂王,一年换王两次,及时换掉老蜂王,及时为失王蜂群补介新蜂王,保障蜂群持续高效繁殖和旺盛蜂蜜采集酿造能力。 (三)使用浅继箱规格 浅继箱一般在大流蜜期使用。 分离蜜浅继箱规格:浅继箱的四壁厚20mm、外高135mm、浅继箱巢脾上框梁与箱体上缘留出5mm-8mm单蜂路、巢脾下框梁与箱体底缘齐平。 巢蜜浅继箱规格:浅继箱的四壁厚20mm、外高110mm、浅继箱巢脾上框梁与箱体上缘留出5mm-8mm单蜂路、巢脾下框梁与箱体底缘齐平。 (四)场址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好湿度低、蜜粉源丰富、远离化工厂、糖制品厂、远离交通干线和对蜜蜂有害以及有蜂产品污染风险的场地。 (五)中蜂快速繁殖技术 1.紧脾,密集群势。蜂群繁殖前,紧缩蜂脾,提出多余巢脾,选留脾面平整,主要为工蜂房和具有较多封盖蜂蜜的“二口脾”供蜂王产卵和蜂群繁殖。 2.奖饲补饲。蜂群繁殖初期、外界无蜜粉源或蜜粉源不足时,每天傍晚进行奖励饲喂,刺激蜂王产卵和蜂群抚育蜂子。 3.补喂花粉和淡盐水。补充饲喂花粉,提供蜂子发育所需蛋白质等营养,保障蜂子健康发育。坚持箱内喂淡盐水,减少蜜蜂外出采水死亡。 4.适时加脾(础),增加蜂群繁育空间。蜂群繁育到蜜蜂远多于脾和积累大量适龄蜂蜡分泌蜂时,适时添加空脾或巢础,增加蜂王产卵和蜂群繁育空间,促进蜂群快速繁育。 5.互调强弱蜂群子脾,促进强弱蜂群同步发展壮大,蜂群繁育中期,平衡调整强弱蜂群的卵虫子脾,促进蜂群均衡繁育成大群。 适时育王分群,控制自然分蜂,防控中蜂病虫害,保障蜂群健康。 6.采用双群同箱饲养技术 在蜂箱中间加插闸板,将蜂箱分成两个互相隔离的区域,两边单独开一个巢门,一边养一群中蜂,两群同箱饲养,为中蜂浅继箱饲养提供强大蜂群基础。 7.组织培育适龄采集蜂 在流蜜期到来前约45天,开始着手用群势不少于3脾蜂量的蜂群,双群同箱饲养的蜂群不低于各2脾,繁殖培育出大量适龄采集蜂。开始繁殖时应注意蜂群的保温以及充分利用奖励饲喂促进蜂王产子。经过一段时间繁殖后,要保证流蜜期到来时群势不低于6脾蜂,子脾能达到4-5脾。如果个别群势未达到要求可以直接从别群连蜂带脾补入。 8.加浅继箱生产优质成熟蜂蜜 选择流蜜量大,流蜜时间长的大流蜜期加浅继箱生产优质成熟蜂蜜。大流蜜初期,直接在巢箱上加浅继箱,无需隔王板,浅继箱放浅巢脾,供蜂群采集酿造成熟蜂蜜。取蜜时将蜂驱赶到下部巢箱,将上部的浅继箱搬下,根据销售的需要,或割蜜脾作巢蜜,或挤滤分离蜜。
适宜区域: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川西半农半牧区和攀西地区适用中蜂浅继箱饲养技术。
注意事项:(一)使用年轻健壮的蜂王,才能维持大群,减少分蜂。 (二)在流蜜期结束前5-7天撤下浅继箱,以便给蜂群留足饲料蜂蜜以维持蜂群的正常繁育,保持蜂群群势。
支撑单位:(一)四川省蜂业管理站(二)四川农业大学(三)四川省蜂业技术开发研究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四)马尔康阿坝蜜蜂保种场(五)科技扶贫万里行蜂产业团队
联系人:(一)四川省蜂业管理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17号兴牧大厦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赖康、王顺海、黄枳腱、舒长斌 联系电话:028-85505852 电子信箱:282585330@qq.com (二)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四川温江区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杨明显 联系电话:18783579172 电子邮件:357941724@qq.com (三)四川省蜂业技术开发研究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17号兴牧大厦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王顺海、王斌、李念周、邹志坚 联系电话:028-85596923 电子信箱:917824750@qq.com (四)马尔康阿坝蜜蜂保种场 联系地址: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哈飘村 邮政编码:62400 联系人:李联明、王遂林 联系电话:15884076915 电子信箱: 823268255@qq.com (五)科技扶贫万里行蜂产业团队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17号兴牧大厦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任明显、李刚、李信、李阳 联系电话:15351439132 电子信箱:917824750@qq.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四川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