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水稻田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资环技术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冬水稻田即全年只种水稻,冬闲期田内蓄存一定水量的农田,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丘陵和盆周山地区约有近600万亩,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5。这类稻田土壤冷浸,通气性差,土体结构不良,还原性强,常累积有毒有害物质,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差,部分有效养分缺乏,常常诱发水稻坐蔸,导致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高达50%以上,其大部分为中低产田。针对冬水稻田的土壤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改善稻田土壤不良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可使其转变为高产稳产田,并发展多种生产方式,其增产和发展潜力巨大。 该技术通过承担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16)(201503118)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907),开展冬水稻田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研究工作。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明确了冬水稻田土壤主要障碍因子,研究提出消除这些障碍因子的物理、化学和农艺等技术措施和配套水稻高产技术。形成针对冬水稻田障碍因子的耕作除障、物质消减、地力提升等单项技术,集成“厢式栽培+有机培肥+改良剂除障+合理秸秆还田”的耕作、培肥、改良配套技术模式。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自2016年以来,在泸县、隆昌市、翠屏区、富顺县开展冬水稻田抗逆品种筛选示范、土壤改良剂筛选示范、有机培肥示范、厢式栽培示范等,经过多年示范推广和不断改进,已形成较完备的综合技术措施,研制冬水稻田改良剂2个和水稻专用肥1个,筛选出了抗逆水稻品种6个,累计在示范区域开展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3000余人次。针对冬水稻田障碍类型,应用抗逆水稻品种、厢式栽培、调酸改良、肥料优化和地力培肥等单项技术或集成技术,经改良后的冬水稻田,可发展优质水稻和稻虾、稻渔、稻蟹等多种生产方式。2016年至今累计推广应用30余万亩,年亩均节本增效316.72元。 (三)提质增效情况 经改良后的冬水田稻田,可生产绿色优质中稻和再生稻,按照亩产600公斤稻谷,平均可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约30%,氮肥利用率提高5%-8%。对多年多点示范区应用成效加权平均,较非示范区亩均增产102.8公斤,年亩均节本增效316.72元。实现了冬水稻田农民增收、水稻增产稳产以及冬水稻田高效绿色利用。 (四)技术获奖情况 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发表论文21篇,参编专著1部。该技术部分被列入《四川省2018-2020年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方案》(川农业函〔2017〕1034号)。同时,以该项技术为核心形成制定的《冬水稻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DB51/T2498—2018)四川省地方标准于2018年5月31日发布实施。
技术要点:
综合性改良技术针对冬水稻田土壤冷浸,还原性强,有毒有害物质多,土壤有效养分缺乏,秸秆还田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厢式栽培、调酸改良、有机培肥和优化施肥等技术措施。 (一)厢式免耕栽培技术 根据冬水稻田所处的潜育化程度确定开厢的宽度和开沟深度,潜育化程度较高的冲沟田,厢宽3.0m左右;潜育化程度较低的塝田,厢宽可在4.0-5.0m或更宽,长可根据田块形状而定。沟宽一般30cm左右,深度20-30cm,厢沟贯穿整个稻田。杂交中稻种植规格宜采用宽窄行种植,即窄行20-23cm,宽行45-50cm,窝距20cm,常规稻种植密度增加10%。 (二)调酸补锌改良技术 使用碱性物质调节土壤酸性,补充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熟石灰每667m2稻田施用量:土壤pH<5.0时40-60kg;pH 5.0-6.0时20-40kg;pH>6.0时不施用。石灰在整田前均匀撒施于田面,并混入耕层土壤;硅钙肥每667m2稻田施用量:40-60 kg,整田时均匀撒施于田面;钙镁磷肥每667m2稻田施用量:30-50kg,整田时均匀撒施于田面,不需再施用其它磷肥;锌肥每667m2稻田施用量:0.5-1.0kg,选用硫酸锌或氯化锌,与水稻底肥配合施用。 (三)地力有机提升技术 根据土壤肥力水平施用50-200 kg,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物料如鸡粪、牛粪、猪粪或商品有机肥等。秸秆还田量应控制在本田稻草量的2/3以内,稻草还田要杜绝不均匀施用,特别是局部堆积的情况出现。土壤有机质>40 g/kg的田块不宜施用有机肥、稻草还田、翻压绿肥等。 (四)优化施肥与养分管理技术 根据稻田土壤肥力状况和生产水平,每667m2施N 7-11kg,P2O5 3-5kg,K2O 4-8kg。氮肥选用普通尿素或控释尿素,如选用控释尿素氮肥用量可减少15%-20%;磷肥选用磷酸一铵、过磷酸钙或酸性土选用钙镁磷肥;钾肥选用氯化钾。如选择复合肥料(含水稻专用肥或配方肥),应选用含氯型复合肥料。60%氮肥作底肥施用,20%氮肥作分蘖肥施用,20%氮肥作穗肥施用。选用控释尿素时,把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以总氮60-70%:30-40%的比例混合后作底肥一次施入;磷肥、钾肥全作底肥一次性施用。不同区域可根据土壤性质和水稻需肥特性适当调整底追比例。底肥在栽前耕整田时均匀撒施,做到肥泥相融;分蘖肥在水稻移栽后7-10天撒施;穗肥在穗分化Ⅱ期(拔节期)施用。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合理的技术措施加以改良和治理,能消减还原物质,改善冬水稻田土壤耕层条件,有利于实现冬水稻田的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
适宜区域:适宜于四川丘陵、山地冬水田稻区。
注意事项:在冬水稻田有机培肥地力上,并非有机肥料施用越多越好,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用适宜用量且腐熟的有机肥料,严禁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和沼渣沼液等。在水稻收获时避免稻草残体随意丢在一堆,造成局部过量还田,从而诱发水稻坐蔸。
支撑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都土壤肥料测试中心
联系人:联系人:陈琨 联系电话:028-84504919 电子信箱:chenkun410@163.com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四川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