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科创云超市官网!

化肥减量增效复合技术

发布时间:


化肥减量增效复合技术

技术领域:资环技术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化肥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然而,由于当前化肥使用中普遍存在过量施肥、施肥结构不平衡、施肥方式落后等现象,导致种植成本增加、化肥利用率低、农田面源污染加剧和耕地质量退化等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项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部分技术为核心,集成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和机械深施等关键技术,结合配方肥、缓控释肥、有机肥料等配套产品的应用,构建化肥减量增效复合技术,实现农业化肥减量、节本和增效的目的。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05年我省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后在174个县、4.2万多个村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推广面积8.4亿亩,年均服务农户数达1250万户,实现了农业县全覆盖。通过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结合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省主要粮经作物的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在全省技术覆盖率超过90%。到2020年,全省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80万亩;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全省累计果、菜、茶、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示范面积超过5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化肥减量增效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平均可实现化肥用量减少25%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5%-8%,作物增产6%~10%,亩均节本增效40元以上,实现技术推广示范区化肥“经济、高效、生态、安全”的施用目标。 (四)技术获奖情况 “主要粮经作物高效施肥技术及转化应用”获201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主要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田有机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获2016-2018年农业农村部“丰收奖”一等奖。该技术所形成的核心成果全部被《四川省2018-2020年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方案》(川农业函〔2017〕1034号)所采用。

技术要点:

(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是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按照作物需肥特点,氮肥、磷肥、钾肥配合施用,针对性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二是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合理追施肥料,采用少量多餐、适时加餐的方式,补充基肥养分的不足。三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在化肥使用量较大的果蔬茶等经济作物推广使用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全省不同生态区的实际情况,应采用不同的分区施肥方案。成都平原区采用控氮、控磷、补钾,油菜补硼、砂壤土小麦补锰;川中丘陵区和盆周山区采用稳氮、增磷、补钾,有针对性施用硼肥、锌肥;川西南山区采用减氮、稳磷、增钾,有针对性施用硼肥、锌肥。在省内条件的区域和经济效益高的作物上应提高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和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的应用比例。选用应用先进适用的施肥设备,有条件的区域改表施、撒施和人工施肥为机械深施,在成都平原区可采用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二)水肥一体化技术 根据作/物各生育期需肥规律、土壤质地、基础肥力及种植生产要求,确定适宜施用肥料种类与用量、施用时期与次数;结合作物各生育期需水特性及土壤墒情情况,按少量多次和养分平衡的原则,确定适宜的灌水时期、次数和每次灌水量,最终通过水肥的耦合,实现以水调肥、以肥促长的水肥管理目标。水肥一体化肥料可选单质肥料、复合(混)肥等液体、固体全水溶性肥料,或者选用水溶性较好、杂质极少的料浆高塔造粒复合(混)肥料,一般固体肥料需要与水混合搅拌成液体,必要时分离,避免出现沉淀等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施肥量依据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生育期和养分吸收特征等因素综合确定,可比常规施肥方式节约肥料20%以上,可节水40%~60%,节省人工80%以上,增产10%-30%。 (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 有机肥种类多、肥源广、易于积制,是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的一项重要肥料。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配合施用,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使缓效与速效肥料优势互补。在平原、宽谷盆地和山间盆地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机械收获与耕作较为成熟的区域,采用作物秸秆粉碎翻埋或覆盖还田,宜酌情施用秸秆腐熟菌剂,每亩可减少1-3kg纯氮、2-4kg氧化钾、1-2kg五氧化二磷,但对于秸秆翻埋还田,氮肥基肥的比例应提高10%~15%,降低氮肥追施比例。在畜禽粪便、菌渣、秸秆等有机肥资源丰富的区域,宜采取分散堆沤和工厂化生产相结合的方式,生产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每亩可减少化肥用量20%~30%。在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集中优势产区,与规模养殖相配套,建立大型沼气设施,将沼渣沼液施于农田,减少作物化肥用量。在水热条件适宜的区域,通过自然生草或种植绿肥覆盖土壤,实行绿肥翻埋还田能实现化肥用量减量增效,同时可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等。

适宜区域:全省所有农业生产区域。

注意事项:因地制宜,依据各自不同自然资源条件和作物种类选择适用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支撑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联系人:联系人:秦鱼生、欧阳平 联系电话:028-84504919 电子信箱:shengyuq@126.com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四川省2021年主推技术

我要发布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