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稻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多年生稻技术是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2年(2季)及以上的稻作生产技术,包括多年生稻品种及耕作栽培技术。其技术特点为:第一季与常规水稻生产一样,从第二季(或第二年)开始,生产只需要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不需要再买种子、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环节,是一项绿色轻简化水稻生产技术。多年生稻品种是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上的休眠芽实现多年再生的,越年后下一年通过稻桩地下茎上休眠芽萌发的实生苗与种子实生苗田间表现相比并无差异,且产量在年度间表现稳定一致。 (二)示范推广情况 目前,多年生稻技术已经在云南省14个州市76个县(市、区)、在国内南方稻区的河南、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9省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孟加拉以及非洲乌干达、科特迪瓦等国家进行试验示范,已累计试验示范20多万亩。从产量表现看,一季稻区亩产均超过500kg,产量与当地常规水稻产量相当;两季稻产量,亩产达950~1000kg。 (三)提质增效情况 多年生稻技术从第二季(或第二年)开始,生产只需要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不需要再买种子、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环节。亩可节省种子费用40元,节省5~6个劳动力、每亩节约人工投入500~600元。 (四)技术获奖情况 “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一个;通过适应性和多年生性评价,2018年,多年生水稻品种“PR23”通过了云南省品审委审定;2020年,“云大25、云大107”2个品种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云南省共有“多年稻23、云大25、云大107”3个通过审定的品种。同时,2020年还筛选出食味品质优良、有苗头的粳型软米多年生稻新品系的品种“云大26”供下一步在生产上扩大试验示范。
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 多年生稻23(PerennialRice23,PR23,2018年审定,滇审稻2018033号)、粳型多年生稻品种。通过母本RD23与父本长雄野生稻杂交,经多次自交筛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MAS)选择技术培育而成。适应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稻区推广应用。株型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强,多年生性强,后期熟色好,年度和季节间产量稳定,品质较好,生育期适中。双季籼稻区平均年产量(早稻+晚稻)700.91千克/亩;一季籼稻区平均亩产388.72千克;一季粳稻区平均亩产量598.46千克。高抗稻瘟病,抗稻曲病,中抗纹枯病,感百叶枯病。稻米品质检测达到部颁优质米3级标准。 云大25(PR25,2020年审定,滇审稻2020041号)、粳型多年生稻品种。通过母本RD23与父本长雄野生稻杂交,经多次杂交、自交筛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MAS)选择技术选育而成,适应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稻区推广应用。平均产量501.45kg/亩、较对照增产7.63%、增产点率73.33%,株高110.68cm、穗长20.08cm,有效穗数22.06万/亩、每穗总粒数114.84粒、每穗实粒数87.78粒、结实率76.66%、千粒重24.24g,年度间稻桩成活率93.07%。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感稻曲病。稻米品质检测达到部颁优质米3级标准。 云大107(PR107,滇审稻2020042号)、籼型多年生稻品种。以云南优质籼稻品种滇瑞449为母本,携带有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基因的育种材料MP3-235为父本,经多次杂交、自交筛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MAS)选择技术选育而成,适应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稻区推广应用。平均产量402.88kg、较对照增产7.84%、增产点率为78.33%。株高103.95cm、穗长23.67cm,有效穗数16.16万/亩、每穗总粒数109.12粒、每穗实粒数83.83粒、结实率77.04%、千粒重32.66g,稻桩成活率92.25%。抗病性鉴定:云大107抗稻瘟病、抗纹枯病、感白叶枯病。稻米品质检测达到部颁优质米3级标准。 (二)育秧移栽(第1季) (1)选用良种。选用多年生稻良种,亩用种量一般为3公斤。 (2)培育壮秧。第一季采用旱育秧或者湿润育秧,利用壮秧剂培育壮秧。 (3)移栽密度。第一季移栽基本苗为1.1~2.0万穴/亩(或者与当地常规稻移栽密度相同),每穴2~3苗。往后每一季,收获后保留稻桩。 (三)水份管理 (1)寸水活棵(促芽)。第一季移栽后10天内,再生季稻桩初整理10天内,田块保持有1寸左右的水层。 (2)浅水分蘖。第一季秧苗返青至分蘖盛期,再生季发苗(单穴稻桩1~2苗)至分蘖盛期,田块保持有1~2cm左右水层,利于分蘖早生快发。 (3)够苗晒田。第一季和再生季,分蘖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75%左右时,田块开始控水晒田。 (4)拔节长穗期有水。每一生产季拔节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扬花期田块保持有2~3cm水层。 (5)蜡熟后晒田保根促芽。每一季蜡熟期(齐穗后15天左右)后都撤水晒田。 (6)越冬期。有灌水条件区域,田块保持有2~3cm水层;灌水条件较差区域保持土壤湿润。 (四)肥料管理 (1)亩肥料施用量 亩纯氮推荐用量为12kg(包括保根促芽肥),氮:磷:钾=2:1:2。 (2)施肥方式 第一季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保根促芽肥=2:3:2:3,磷肥全部作基肥施,钾肥按基肥:穗肥:保根肥=4:4:2。 再生季氮肥。芽肥(基肥):分蘖肥:穗肥:保根保芽肥=1:4:2:3,磷肥全部作基肥施,钾肥按基肥:穗肥:保根保芽肥=4:4:2。促芽肥(基肥)应在稻桩发新苗长白根(三叶一心)施用。 保根促(保)芽肥。在每1生产季,水稻黄熟期(齐穗后20天~25左右),亩施尿素15kg,氯化钾15kg。 (五)留稻桩高度 在双季稻区早稻收获时,留稻桩高度为5~10cm有利于晚稻分蘖整齐一致,在双季稻区晚稻和一季稻区收获时留稻桩高度为20~30cm有利于稻桩越冬和第二年分蘖发苗。 (六)越冬季管理 (1)套种其他作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套种蔬菜或绿肥。 (2)田块灌水因地制宜。有灌水条件区域,且无霜区域,田块保持有2~3cm水层;灌水条件较差区域保持土壤湿润。 (3)越冬后第二年田间管理稻。越冬后按当地早稻移栽时间进行正常田间水份管理和杂草防除。 (七)杂草防治 (1)化学除草 移栽或水稻出牙后5~7天施用常规除草剂防控杂草。土壤处理使用扑草净防治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喷雾使用氰氟草酯、双草醚或者五氟磺草胺等。对多年生杂草使用氰氟草酯、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稻裕等除草剂喷雾防治。 (2)其他除草措施 在稻田养鸭或蟹防除杂草。 (八)病虫害管理 (1)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主要病害包括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曲病,3种病主要在分蘖盛期、幼穗分化中期、始穗期前期防治,其中纹枯病用嘧菌酯、三环唑等防治,白叶枯用氯溴异氰尿酸、噻菌铜防治,稻曲病用井冈霉素、富米乐稻瘟灵防治。 (2)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主要虫害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根据虫害发生时期、具体情况进行防治,其中稻飞虱利用噻虫嗪和吡蚜酮防治;稻纵卷叶螟用毒死蜱、茚虫威、毒死蜱防治。 (3)绿色防控技术 利用稻渔模式或稻鸭模式和使用诱虫灯、黄(蓝)板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控虫害。使用“激健”助剂配合农药减量增效。
适宜区域:多年生稻在云南区域粳稻型适宜海拔1600m以下的稻区、籼稻型适宜海拔1400m以下的稻区。
注意事项:(一)该栽培技术适于云南区域应用。 (二)本地化栽培技术,需要各区域应用单位进一步总结。
支撑单位:(一)单位名称:云南大学农学院(二)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一)单位名称:云南大学农学院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云南大学农学院 邮政编码:650500 联系人:胡凤益 联系电话:1318786253 电子信箱:hfengyi@ynu.edu.cn (二)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高新开发区科高路新光巷165号 邮政编码:650106 联系人:道金荣 联系电话:13708719392 电子信箱:13708719392@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云南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