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玉米黑膜覆盖控草集雨抗旱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云南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2600多万亩,其中80%以上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坡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时空分布变化大,11月至次年4月干旱少雨,降水量仅为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玉米最佳播种时间主要在3~5月份,常遭遇干旱的威胁;高海拔1900米以上区域,玉米生产常因积温不足,“早种不出、晚种不熟”;而普通白色地膜覆盖条件下杂草丛生,与玉米争肥争水,若施用除草剂,又增加农药用量、影响环境,传统的玉米覆膜栽培需破膜引苗,同时大量施用化肥又造成土壤环境恶化、不可持续。该技术着眼于抗旱播种、不使用除草剂而有效抑制杂草、窝塘或W型集雨覆土,套种绿肥、用地养地结合,达到抗旱节水、减少用工、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目的,推进了山区、半山区旱地耕作制度改革,稳定地提高玉米单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示范推广情况 2015年以来,云南省把“山地玉米黑膜覆盖控草集雨抗旱栽培技术”作为高产创建的主推技术,经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示范推广,目前在全省高海拔玉米产区广泛应用,特别是滇东北的曲靖、昭通,应用面积较大,每年都创出万亩示范区80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通过这一技术的推广,有效推动了旱粮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显著提高了玉米生产效益和水平,还促进了生产的资源节约、生态绿色发展。近年来,在云南适宜区每年推广该技术200万亩左右。 (三)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通过选用抗病耐瘠耐密玉米绿色品种,减轻玉米灰斑病和穗腐病的发生;采用黑膜覆盖抑制杂草和窝塘或W型集雨覆土抗旱栽培,亩节约投入100元;通过玉米乳熟期套种绿肥,用地养地相结合,以及实施绿肥及玉米秸秆过腹还田替代化肥等,每亩节约成本25元。 2015年以来,全省每年推广该项技术200万亩,到2019年共推广1000多万亩,共减少除草剂额使用150万升,节约投入7000万元,节水1500万立方,减少用工节约投入10亿元,减少尿素使用10万吨,增加效益2.5亿元。5年共节约增效13.2亿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四)技术获奖情况 2014年曲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宣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完成的“玉米抗旱集雨集成技术推广”获2013年度云南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18年曲靖市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山地玉米抗逆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技术要点:
关键技术:高抗耐密绿色品种+黑膜覆盖+抗旱窝塘(W型沟)播+测土配方施肥+间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套种绿肥。 (一)品种选择。选用生育期适中,抗灰斑病、大斑病和穗粒腐病,适应性广,株型紧凑,群体整齐,穗位适中,灌浆快速,成熟后苞叶松散,且适于机播机收的绿色品种。如:靖单15号、靖玉1号、兴玉3号、川单99、宣黄单13号、宣黄单4号、海禾2号、云瑞999、金玉2号、华兴单88等。 (二)精细整地。绿肥收割后及时机械深松整地,使土壤上松下紧、表土平细,深松深度达25厘米以上。 (三)抗旱窝塘或W型沟早播。雨季来临前,整地理墒,农家肥入地,并在墒面上打塘或开沟,整理成集雨窝塘或U型或W型沟。4月5日前遇降雨及时抢墒播种,不降雨则实行抗旱播种。 (四)黑膜覆盖、窝塘或W型沟覆土。使用幅宽80-100厘米、厚度符合国家标准的黑色地膜覆盖,有效控制杂草生长;或选用小四轮拖拉机带动覆膜机具覆膜,然后人工破膜播种、并在窝塘或W型沟上覆土,使播种塘或沟始终低于墒面,以利于露水或降雨聚集形成有效利用。 (五)测土配方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底肥亩施用农家肥1000-1500千克,玉米专用复合肥40-50千克。追肥应因地制宜,分二次进行,6-7叶期,亩追施尿素15-20千克;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20-25千克。 (六)规范化间种。采用玉米间种马铃薯、豆类等。(1)玉米间种豆类,采用双行玉米间双行豆,播幅130-140厘米,大行90-100厘米,小行40厘米左右,大行间2行豆。(2)玉米和马铃薯间作,各占1.0米,行比2﹕2。 (七)病虫害绿色防控。发生病虫害时,有针对性选择高效低毒农药,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统防统治,重点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等。 (八)免耕套种绿肥培肥地力。在间种的马铃薯、豆类等作物收获后或玉米乳熟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免耕套种绿肥(光叶紫花苕或箭舌豌豆)。 (九)适时收获。玉米成熟后于晴天进行及时收获。果穗收获后不宜长时间堆放,应及时去苞叶晾晒和脱粒贮藏,以防霉变,确保丰产丰收。
适宜区域:适宜西南丘陵旱地,特别是高海拔山地玉米生产。
注意事项:选择抗穗粒腐病、灰斑病的绿色玉米杂交品种;各地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耕作水平,适时播种,确保播种质量;追肥时应选择在距植株基部8-10厘米处,破膜追肥,追后覆土封膜。
支撑单位:(一)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二)单位名称:云南省曲靖市农业科学院(三)单位名称:云南省宣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一)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高新开发区科高路新光巷165号 邮政编码:650106 联系人:道金荣、杨旭 联系电话:13708719392、13577025929 电子信箱:ynsnjtgz@163.com (二)单位名称:云南省曲靖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紫云南路78号 邮政编码:655000 联系人:钱成明、黄吉美 联系电话:13887450368、13769765106 电子信箱:445898453@qq.com。 (三)单位名称:云南省宣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云南省宣威市榕城街道振兴街143号 联系人:展康、高连彰 联系电话:13987407331、13577368306 电子信箱:461322342@qq.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云南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