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豌豆露地高架栽培丰产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种植业-经济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云南是我国豌豆面积和总产较大的省份,2019年种植面积261.2万亩,占比13.4%,居全国第一位。保山市作为云南省鲜食豌豆主产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据行业统计,2019年全市种植面积30.9万亩,占全省的11.8%,年产鲜荚13.5万吨,总产值10亿元以上。农户亩产值3000~5000元,高的可达10000元以上。在全市冬春季农业生产中占据领军产业地位,现已成为温凉山区、次热区冬季农业产业振兴的优势作物。保山市豌豆主产区大都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次热区等区域,涉及农户18万户70.2万人,其中在2020年前已彻底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约有1.08万户4.2万人,约占全市原有贫困人口20%。发展鲜食豌豆对推动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和稳定巩固脱贫成果作用巨大。 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日益增长,市场对精品鲜食豌豆准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多年研究示范,制定了鲜食豌豆地方标准,形成了“鲜食豌豆露地高架栽培丰产技术”。该技术主要解决传统蔓生型豌豆搭设生长架偏低和水肥营养不能平衡供给,导致豌豆生长期达不到茎蔓攀援生长的正常空间高度,不能科学满足豌豆花荚期水分养分需求,从而导致鲜食豌豆产量和品质不能实现更高更好水平的问题。该技术主要特点:一是利用较长的竹棍、木棍等材料搭设较高的生长架构,营造出最佳生长环境,有效延长鲜食豌豆开花结荚时间,增加鲜荚采收次数,提高鲜荚产量。二是应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抗旱措施,追肥均提倡平衡施肥且兑水浇施,采用精细化种植生产方式,有效抵御旱情影响,提高豌豆产量品质。三是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提倡生物、物理防控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鲜荚鲜籽粒品质,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四是强调科学分类采收鲜荚,提升鲜荚商品质量等级,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丰收。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等3县区逐步推广应用,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5万亩以上,比传统鲜食豌豆生产技术增产20%以上,提质增效15%以上。 (三)提质增效情况。利用该技术,2019年在隆阳区、施甸县实施的10418亩示范,平均亩产豌豆鲜荚557.17kg,亩产值5142.51元,比非示范区平均亩产460.98kg增产96.19kg,增20.87%。实现每亩增加投入225元,增产收入865.71元,两抵合计提质增效640.71元,增15.44%。其中隆阳区蒲缥镇核桃村杨永华种植5.7亩,亩产达2011.50kg,亩产值18103.59元,总产值达10.32万元,创保山市验收单产效益最好水平。 (四)技术获奖情况。“鲜食豌豆露地高架栽培丰产技术”作为地方标准《保山市鲜食豌豆生产技术综合标准》的主要生产技术之一,于2020年8月14日正式发布,标准号为:DB5305/T39.1~39.5-2020。
技术要点:
(一)选用良种。选择生长节多,分枝力强,长势旺盛,鲜荚采收期长且抗病优质的的鲜食豌豆品种:“保丰1号、保丰2号、滇宝先锋”等蔓生型鲜食豌豆新品种。 (二)选地开墒。选择鲜食豌豆产区土层深厚、肥力中上、浇灌水方便的地块种植。前作收获后,及时翻整土地,灭茬除草,深耕细耙。按1.2~1.4m的垄距拉线先用生石灰粉撒施分墒,再将复合肥、农家肥和土壤消毒剂均匀按线条形撒施在墒面中间,然后使用旋耕机开墒拢土,形成垄高15~20cm,垄宽50~60cm的饱满墒面以待播种。注意开好四大沟及中沟,做到沟沟相通,排灌方便。 (三)适时播种。整地垄墒后根据墒情水分适时播种。保山露地种植最佳播期为9月20日~10月20日。 (四)合理密植。鲜食豌豆高架栽培最佳密度为1.2~1.8万株/亩,播种量为4~5kg/亩。一般采用双行穴播垄栽模式,播种时在土垄两侧用木桩穴播,以平均行距60cm(即墒面小行距30~40cm,沟面大行距80~90cm),穴距18~25cm,每穴播种3~4粒,播种深度3~5cm规格为宜。 (五)插杆搭高架。蔓生型豌豆需要搭架引导豆蔓向上攀援。方法是在豌豆垄间按等距每隔2~3m左右各插稳2根相交叉的竹棍,交叉口上再用竹棍横搭起来用稻草或细线绑好固定,形成叉口横杆距地面不低于1.5m高的鲜食豌豆生长架(每亩约需800根竹棍,长度不低于2m)。 (六)拉线引蔓。豆蔓长至15~20cm左右,使用简易挂线器在生长架横杆上挂线引蔓,注意要用包装线把每株豆蔓主枝和90%以上的分枝均缠绕吊挂,全部牵引上架。豆蔓完全上架后,如果分枝茎叶较为繁茂,可分别在离墒面两侧60~70cm,100~110cm,140~150cm处横围3~4道包装线形成篱笆状,以防止通行时人为损伤茎叶及方便管理和采收鲜荚。 (七)平衡施肥。按酌施底肥,轻施提苗肥、增施催花肥、补施壮籽肥的平衡施肥原则,提倡节水抗旱浇施肥水技术。底肥,用15-15-15复合肥25kg/亩和有机肥1000kg/亩,在垄墒前将肥料均匀撒施在墒垄中间作底肥。提苗肥,豌豆长至8~10cm高时,结合清除杂草兑水浇施尿素5~8kg/亩。催花肥,现蕾至初花期用15-15-15复合肥10kg/亩+硼肥1kg/亩兑水浇施。壮籽肥,第一次采收鲜荚后,兑水浇施尿素5kg/亩。第二次采收鲜荚后,视肥力情况兑水浇施尿素5~8kg/亩。 (八)中耕管理。有灌水条件的视墒情,现蕾期、盛花结荚期及时应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抗旱措施灌足水分,延长鲜荚采收期。高架豌豆需水较多,一般全生育期视干旱情况,结合浇施肥水等宜浇灌水4~5次,应速灌速排,切忌淹墒漫灌。中耕除草结合施提苗肥时浅中耕,人工铲除或拔除杂草。 (九)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豌豆病害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在豌豆花荚期前预防。土壤消毒杀虫,应在拢墒前每亩用0.5%阿维菌素+精甲恶霉灵(苗床先锋)颗粒剂2kg与底肥拌匀条施在墒垄中间预防根腐病、茎基腐病等根茎部病害和趋避地下害虫;锈病、白粉病发病初期用50%硫磺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倍液或50%嘧菌酯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花荚期前发生的蚜虫、蓟马等,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噻虫嗪3000倍液交替防治。花荚期发生豌豆蚜虫、豆荚螟等虫害,则以生物农药、黄板、蚜茧蜂等生物和物理防控技术为主。注意在青荚采收期前15天禁止使用任何农药。 (十)科学采收。青荚采收以豆荚肥大饱满,颜色深绿有蜡粉,籽粒明显鼓出时为最佳采收期。按荚果大小、长度、老嫩新鲜度和有无病斑等分类采摘,采摘时要求戴上手套手捏果柄用剪刀从鲜荚果柄根部剪下,同时按特级、一级、二级标准分类分三级存放。采摘和存放时注意完整保留荚果蜡粉,尽量保持荚果新鲜度,提高鲜荚商品价值。一般分5~7次采摘完毕。
适宜区域:该技术适宜在云南省海拔800~2100m鲜食豌豆主产区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花荚期遇气温骤降或遇低温(≦2℃)天气要根据天气预报结合当地情况注意采取搭设遮阴网、燃放浓烟等措施防寒防冻。
支撑单位:单位名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单位名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保山市太保北路50号 邮政编码:678000 联系人:牛文武 联系电话:13887825172 电子邮箱:nwenwu@126.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云南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