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村肉羊养殖“八改”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养殖业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2018年末云南存栏羊1268.85万只,羊肉产量18.64万吨,仅占肉类总产量的4.37%。羊肉因“绿色、生态、健康”的自然属性,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城镇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的调整,羊肉的市场潜力大。大力发展肉羊养殖对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肉羊生产主体在农村,普遍存在羊舍建造不规范、管理粗放、饲草饲料配置不合理、疫病常发等问题,导致养殖效率低。主推农村肉羊养殖“八改”技术可促进养殖方式转变、稳定菜篮子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自2008年以来,通过粮改饲、种公羊良种补贴、云上黑山羊推广、农田种草等的带动示范,部分养殖场(户)已逐渐开展了“八改”技术应用,提高了肉羊养殖效益和全省肉羊生产水平,云南羊存栏量从2008年843.3万只增加到2018年1268.9万只,增加50.5%;出栏羊从2008年651.9万只增加到2018年1051.5万只,提高61.3%,出栏率从77.3%提高到82.9%;羊肉产量从11.5万吨提高到18.6万吨,增加61.7%。 (三)提质增效情况。(1)通过设施设备的完善和配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动物福利、降低了兽药及抗生素用量;(2)舍饲养羊羊粪利用率可提高到95%以上;(3)分栏式舍饲饲养能繁母羊(10~15只/栏)提高了配种受胎率、节约了劳动成本(1只公羊/栏);(4)利用云上黑山羊杂交改良本地山羊,并进行舍饲和育肥,每只杂交羊可增收600元以上;(5)应用全株玉米青贮喂羊,每亩的收益较出售玉米籽实高600元~800元,且时间上还可节约至少1个月赶种后茬作物,例如青稞麦、大麦、光叶紫花苕等,可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技术要点:
以“八改”技术为基础,提高肉羊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辐射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稳定高效生产体系。 (一)改“老式羊舍”为“高床补饲羊舍”的要点:(1)选好场地:充分考虑羊只休息、饲喂、运动、卫生、羊粪收集处理等环节,选择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空气流畅、宽敞明亮、水电方便的地方建设布局合理的羊舍;(2)健全必须的设施:羊舍内设施包括羊床、隔栏、饲草饲料投放通道、饲槽、饮水槽、颈伽、可移动羔羊保温箱和羔羊补饲槽等;舍外设施包括运动场、运动场隔栏、饮水装置等;(3)面积合适:农村高床羊舍的羊床面积以每只羊1.5平方米适宜,羊床宽度宜为2.6米~3.0米,与过道方向垂直,羊床间隙1.5厘米~2.0厘米;(4)高度适中:粪坑底设计成距离羊床1.8米~2.5米时,可方便人工从下侧进入收集羊粪,上层舍高2.5米~3.0米,羊床低于过道40厘米~50厘米;(5)饲槽合格:饲槽上宽下窄,槽底呈圆形,槽底部高于羊床平面10厘米~15厘米,羊床至饲槽上缘高40厘米~50厘米(育成羊30厘米~35厘米),饲槽设在靠过道侧羊床外,饲槽靠羊床侧设置颈枷;(6)运动场足够:运动场面积应是羊床面积的2倍~3倍,运动场内应与羊床格栏相应设置运动场格栏,方便分群运动、休息。 (二)改“大群饲养”为“小群精细化饲养”的要点:结合羊舍条件,相同生长或生理阶段的羊只养于相应格栏或羊舍内,实行小格栏精细化饲养。每栏饲养能繁母羊10~15只,在隔栏上设置可滑动的门,便于羊只分群。 (三)改“乱交滥配”为“有计划的经济杂交”的要点:(1)在小群精细化饲养的基础上,引进优良种公羊杂交改良本地羊,提高杂交羊产羔率、生长速度和产肉量;(2)公、母羊分群饲养,母羊长至10~12月龄进行第一次配种,杜绝早配;(3)空怀母羊、妊娠母羊、哺乳母羊、育成羊(断奶至初配)、育肥羊分隔饲养,以便做好补饲、适时观察发情情况、及时配种、接羔;(4)发现母羊发情后不要急于配种,可在母羊发情后12小时进行第一次配种,再每间隔12小时配种一次至母羊不发情,累计配种2次~3次;(5)利用云上黑山羊杂交本地黑山羊或黄色波尔山羊杂交本地黄山羊生产商品羊,提高养殖效益;(6)为提高后代质量,不用年幼公羊配年幼母羊、年老公羊配年老母羊。 (四)改“不种草”为“全株玉米青贮、种草养羊相配套”的要点:(1)因地制宜采用窖贮、包膜、袋贮或桶贮等方式制作全株玉米、牧草等青贮;(2)充分利用冬闲田和果园种植高产刈割利用饲草,可采取的“小春+大春”轮作模式有“光叶紫花苕+玉米(马铃薯)”、“一年生黑麦草+水稻”、“大麦+玉米(马铃薯)”、“荞麦+烤烟”、“蚕豆+水稻”、“萝卜+玉米(马铃薯)”等等。利用果园种植紫花苜蓿和一年生黑麦草,走“果-草-羊”的5模式,羊产生的粪尿通过发酵后变成有机肥为果树和饲草提供营养;(3)统筹各类饲草饲料来源在肉羊日粮中的组成,按干物质核算,青贮料占体重的2%~3%,块根及其他粗饲料占体重的1%,精料占体重的1%~1.5%。 (五)改“靠天养羊”为“适时补草补料”的要点:(1)母羊妊娠后期适当增加活动量,多晒太阳;降低青贮饲喂量、提高优质青干草喂量,每天补0.4~0.6千克妊娠母羊精料;提供宽松舒适的羊床,每只面积达2.5平方米以上,分娩前10天可给予一些青绿多汁饲料,分娩后的母羊及时饲喂温盐水可促进泌乳;(2)哺乳前期(羔羊生后60天内)加强哺乳母羊的饲养管理,每天补饲精料0.6~0.8千克;(3)新生羔羊适时(出生1小时之内)吃到初乳,密闭门窗,使用电热板、保温箱、红外灯,或在羊床上铺垫麻袋、草等措施做好新生羔羊防寒保暖工作;(4)羔羊出生5~7天,可到阳光充足的运动场自由活动,出生后15~20天开始补饲专用羔羊颗粒饲料、优质鲜草或干草;(5)加强瘦、弱母羊的营养,提高母羊的泌乳量;对于产羔母羊因病或难产死亡、产羔多、母羊奶少等情况,可用“保姆羊”替代或饲喂专用羔羊代乳粉;(6)羔羊体重到12千克以上应及时断奶,不宜做种的小公羊2~3月龄时及时去势,转入后备羊快速育肥。 (六)改“养大龄羯羊出栏”为“青年羊育肥适时出栏”要点:(1)开展青年羊育肥,或者出栏前强化育肥。按待育肥羊所处生理阶段、养殖场(户)饲草饲料来源、饲养管理水平综合确定育肥方式和育肥期长短;(2)及时出栏商品羊,本地羊育肥到30~35千克、杂交羊育肥到35~40千克时应及时出栏。 (七)改“有病靠治”为“预防为主”要点:(1)重点做好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三联四防、传染性脓疱疫苗的免疫注射,建立免疫档案,并接受监督检查;(2)注重环境卫生,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意识,积极开展预防性体内外寄生虫驱除。 (八)改“小群体粗放散养”为“半舍饲半放牧适度规模养殖”的要点:(1)结合家庭劳动力数量、饲草饲料资源、可放牧草山、草坡、林地面积,构建种养结合的适度规模半舍半牧或全舍饲;(2)形成以家庭为单元,职业化、效益稳定、生态良好、可持续的家庭牧场养殖模式。
适宜区域:云南省内饲养绵羊、山羊的地区均适宜推广应用肉羊养殖“八改”技术。
注意事项:做好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净化,在云南不允许使用疫苗。
支撑单位: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联系人: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殿青龙山社区 邮政编码:650224 联系人:邵庆勇 联系电话:13368846687 电子邮箱:shaoqingyong@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云南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