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绿色高效圈养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渔业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2/3。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池塘养殖是最重要方式之一,池塘养殖产量约占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一半;在江河湖库退出精养的当下,池塘养殖的比重将大幅增加、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最主要的形式。当前池塘养殖普遍采用的高密度放养、大量投饲的散养模式面临着养殖水环境劣化、病害频发、养殖效率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池塘养殖传统技术模式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为此,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池塘健康养殖研究团队,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4(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5B0(六)、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201203083-0(五)等课题资助下,经多年潜心研究,提出了池塘“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技术与模式。 该模式将养殖对象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圈养桶下部锥型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便等固物,再经吸污泵抽排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沉淀分离、收集后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的尾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池塘重复使用。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20年4月以来,积极开展了圈养模式推广应用工作,截止到2020年11月份,共计新增圈养桶690个,其中湖北省新增510个、四川新增100个、江西新增40个、广东新增32个、河北新增8个。2018~2020年,已在全国11个省市推广圈养模式1300多个,在水产养殖向绿色、转型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和促进作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 单产4~5吨/亩,产值12~16万元/亩,纯利润4~8万元/亩;池塘养殖容量提升4倍;综合效益提高50%以上,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发病率降低一半以上、养殖尾水回用95%以上。
技术要点:
(一)圈塘比。1组/亩。1组包括4个圈养桶+1套尾水处理系统。 (二)池塘要求。种植苦草或轮叶黑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30%左右;挂生物刷1000个/亩;放养鲢鳙150尾/亩。 (三)适宜圈养对象。出塘体重每尾不超过1.5千克的商品鱼或规格鱼种,如鲈、鳜、鲇、鮠、鳢等名优鱼类,以及草鱼、鳙等大宗鱼类。可多品种单养。 (四)放养密度。按普通池塘1亩的放养量确定每个圈养桶的放养量。以加州鲈为例,圈养密度为2700~3200尾/圈。 (五)饲喂管理。同散养池塘。 (六)排污。每天排污一次,每次1小时,黑水入尾水分离塔,清水入养殖池塘。入塔尾水静止3小时后排出上清液,入三级尾水处理桶降氮除磷后回池重复使用;固废每4天排出一次,资源化再利用。 (七)收获。升起捕捞网即可抄捕,捕捞时其他圈养桶正常饲喂。 (八)保持水位稳定。当蒸发或渗漏等引起池塘水位下降时,及时补充新水至正常水位。
适宜区域:池塘和小坝塘。
注意事项:(一)除圈养桶内投饵外,圈养池塘禁止投饵施肥。若水体透明度不足60cm,可泼洒微生态制剂等改善水质。 (二)若停电,应及时开启备用电源或纯氧增氧以防缺氧。 (三)科学预防疾病,忌用抗生素。
支撑单位:(一)单位名称技术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二)单位名称技术依托单位: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一)单位名称 技术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联系人:何绪刚 联系电话:027-87282113 (二)单位名称 技术依托单位: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田树魁 联系电话:0871-64150086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