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资环技术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植结构失衡、作物栽培过程中施肥过量、农田水分管理粗放、农田生态功能退化,农田沟渠内水生植物种类单一、生物量严重不足,沟渠底部淤泥严重,大大削弱了农田生态自净能力,使得农田面源污染在农业面源污染中占较大的比例。因此,开展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技术推广,是转变河湖流域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农田氮磷流失,遏制河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恶化,保护水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推荐技术在云南主要河湖流域已经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推广应用。2013~2015年度,在洱海流域应用了生态农田构建技术、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等,为有效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物排放提供了技术支持,带动了大理州生态农业的发展。2016~2017年在大理市、洱源县、鹤庆县、宾川县、弥渡县、巍山县、永平县、云龙县、剑川县等地区,针对水稻、蔬菜等作物主产区,通过技术示范、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推广应用了土壤增容保氮、生态农田等技术,在增加粮食产量、减少氮素流失等方面产生显著效果。 (三)提质增效情况 减污增效:通过“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技术”的应用,每亩可减少30%氮磷损失,减少氮磷流失1kg/亩,节约因氮流失带来的污染治理成本200元/亩。增产增效:通过水生蔬菜植物和豆科田埂植物等的配置,收获产品可获得每亩1000元以上的收入。 (四)技术获奖情况 以该技术为核心获得以下科技奖励:获201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田氮磷减量增容控失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典型高原湖泊(洱海)农田面源污染生态防控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19年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第三届职工创新奖“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要点:
(一)生物田埂构建技术要求 (1)田埂建设 建设的田埂宽宜为30cm~60cm,高(相对于田面)宜为30cm~40cm,田埂土体压实,避免坍塌。 (2)田埂功能划分 田埂中心路面及两侧条带各宽宜为10cm~20cm,田埂中心路面及两侧条带设有草本植物生长区。 (3)田埂植物配置 田埂中心路面配置三叶草,两侧条带配置大豆、豌豆、蚕豆、黑麦草、三叶草、鱼腥草、万寿菊、田埂报春等草本经济或观赏植物。 (4)田埂植物栽种 鱼腥草采用块茎移栽,其它田埂植物采用种子直播,多年生草本植物在2月~4月期间栽种,大豆和豌豆、蚕豆与大春和小春农作物同步实施轮作。 (5)生物田埂管护 田埂的管理:对损坏的田埂要及时维护,保持田埂规模,避免田进埂退。 田埂植物管护:田埂植物在出苗、幼苗期及田埂经济作物生长期间注意管护,多年生草本植物待覆盖地表后可任其自然生长。 田埂植物的收获:黑麦草或三叶草等牧草,每隔3个月左右进行收割作动物饲料,鱼腥草、田埂报春、万寿菊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定期收割,大豆和蚕豆、豌豆成熟后收割。 (二)生态沟构建 (1)生态沟排水、防洪要求 构建好的生态沟排水流量应根据GB50288-1999中第3.2节的有关规定分析计算确定;生态沟防洪标准符合GB50288-1999中表3.3.3的5级要求。 (2)生态沟密度、布局 生态沟建设密度为每公顷100延米~150延米为宜,生态沟渠布设在农田尾水集中排入的沟渠,根据地形条件由高向低布设。 (3)硬化沟渠生态化构建技术要求 生态构建的硬化沟渠规格要求:宜进行生态构建的硬化沟渠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0m~1.2m和1.0m~1.5m。 硬化沟渠清理:硬化沟渠生态化构建前需将沟渠内的杂草和淤泥清除。 硬化沟渠生态化构建材料:硬化沟渠生态化构建支撑材料为固定支架、护壁板、护底板组成。固定支架直径为φ6、长为27cm,其中,一端规格为M6-50mm的膨胀螺栓,另一端有20mm长的螺栓。护壁板和护底板为5mm~10mm厚的塑料制成,护壁板和护底板长为1m,宽分别为0.5m~1.0m和0.6m~0.8m,护底板上有3排等间距、直径为5cm的圆孔。 硬化沟渠生态化构建填充材料为煤渣、陶粒、黏土配置的基质材料,配比3:3:4,陶粒的粒径为60m~100mm,炉渣的粒径为3mm~4mm。 支撑材料安装及基质填充:在硬化沟渠的沟壁打入固定支架的膨胀螺栓端,在另一端通过两个螺帽固定每块护壁板的四个角。护底板仅需固定板的两端。先安装护壁板,再填充基质,再在沟底填充20cm高的基质,再固定护底板。表1土质沟渠最小边坡系数.(5)生态沟内栅格设置 栅格安装在生态沟进水口的前端,栅格用φ4钢筋焊接而成,栅格孔径为3cm×3cm,栅格尺寸与沟渠断面尺寸一致。 (6)生态沟内调蓄闸设置 在不同等高的沟渠内设置调蓄闸,硬化沟渠内调蓄闸直接安装在沟壁上,土沟则需要根据水闸的尺寸用水泥和红砖砌成硬化渠体,进行安装。调蓄闸为钢板焊接制成。调蓄闸结构示意图。
(三)生态塘构建 (1)生态塘防洪要求 生态塘防洪标准符合GB50288-1999中表3.3.1平原区的5级要求。 (2)生态塘构建技术要求 生态塘容积宜为750m3~1000m3/hm2,塘岸断面为梯形,顶宽宜为2m~4m,内坡坡度宜为2:1~1.5:1,外坡坡度宜为4:1~2:1;塘底应平整并略具坡度向出水口倾斜,生态塘进水口因地制宜设置多点,出水口设1个;塘岸、塘底为土质。 (3)生态塘进水口栅格设置 栅格材料和孔径同2.5,栅格尺寸与生态塘进水口断面尺寸一致。 (4)生态塘出口调蓄闸设置 调蓄闸材料和安装与土沟一致。 (四)沟塘植物配置 (1)植物选择要求 植物应具有较强的氮磷吸收能力,生长旺盛,有一定经济价值或易于处置利用,并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2)植物品种 挺水植物优先考虑芦苇、茭草、茭白、茨菰、香蒲、菖蒲、水葱、泽泻、灯芯草、鸢尾、美人蕉等;浮水植物优先考虑睡莲、荇菜、水鳖等;沉水植物优先考虑苦草、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菹草等;护坡植物乔木优先考虑柳树,草本植物优先考虑三叶草、黑麦草、狗牙根等。 (3)植物配置 护壁板内种植挺水植物,护底板内种植沉水植物;土沟沟坡种植草本护坡植物,沟底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植物配置要考虑生物多样性原则,不同植物种交错搭配种植。 生态塘岸宜选择乔草搭配的护坡植物,生态塘内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搭配种植,且生态塘内宜保留50%~60%的水面。 (五)生态沟塘的管理 (1)沟塘内水生植物管理 水生植物枯萎后要及时收获,并处置或利用。 (2)沟塘护坡 土质不稳的沟壁和塘岸采取固坡防塌措施。 (3)沟渠清淤 对淤积量大的沟渠,要在满足沟渠排水和水生植物生长的基础上,定期进行清淤。 (4)沟塘内栅格管理 及时清理栅格拦截的固体垃圾,确保水流通畅。 (5)沟塘内调蓄闸管理 及时调整旋转挡板高度,满足蓄水或泄洪的需求。 (4)土沟的生态化构建 在原有土沟基础上,将土沟改造成断面为上宽1.5m~2.0m,底宽1.0m~1.2m,深1.0m~1.5m的等腰梯形,最小边坡系数按表1确定,沟壁、沟底均为土质。土沟防渗符合GB/T50600-2010中的要求。
适宜区域:适宜河流、湖泊、库塘周边农田汇水区域、坡地径流汇集区域等。
注意事项: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好沟道清理管护,避免沟道阻塞。
支撑单位: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联系人: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2238号 邮政编码:650200 联系人:雷宝坤 联系电话:13759542621 电子邮箱:bklei@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技术要点-表1土质沟渠最小边坡系数和调蓄闸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