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科创云超市官网!

鲜食甘薯优质高效种植技术集成

发布时间:2021-06-19


鲜食甘薯优质高效种植技术集成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针对我市甘薯生产存在的品质差、效益低等问题,以“优质高效”为核心,突出品种优质、种苗健康、栽培高效和绿色安全,集成了鲜食甘薯优质高效种植技术。推广优质鲜食甘薯品种、健康种苗、全程机械化种植、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提高了甘薯种苗质量、甘薯商品率、种植生产效率,降低了甘薯病虫害危害,减少了农药用量。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技术已在北京市鲜食甘薯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并辐射京津冀周边地区。 (三)技术获奖情况 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得 2019 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四)增产增效情况 2016-2018 年累计在京郊示范推广 4.8 万亩,平均亩产 1952 千克,比 2013 年增产 8.2%,商品率提高 8.5 个百分点。生产作业效率提高 5 倍以上,每亩地节本增效 750 元以上。茎线虫病害防治效果 64.5-74.8%,增产 14.7%-25.9%,每亩减少化学农药 0.4-1.3 千克。

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一:品种选择。推荐选择优质抗病甘薯品种 以品种类型分类:烘烤型品种烟薯 25、普薯 32;蒸煮型品种济薯 26、心香;早熟、抗病、丰产品种龙薯 9。搭配抗病、优质品种黄玫瑰、黄香蕉。 (二)核心技术二:甘薯日光温室电热育苗床育苗 甘薯育苗的日光温室电热育苗床,在充分利用自然阳光光能的前提下,通过电热线进行辅助增温、控温仪控温,达到育苗节本增效目的。绿色环保,温度易控,育苗时间缩短 3-4 天,繁殖系数提高 5%以上。采用倒挂微喷灌水,节水 1/3。 日光温室电热育苗床,包括电源线 1、漏电保护开关 2、控温仪 3、电热线 4、育苗床 5、感温探头 6,其中育苗床 5 中用电热线 4 铺设电热线层,电热线层中有感温探头,电热线通过电源线与控温仪相连,感温探头与控温仪直接相连,漏电保护开关与控温仪通过电源线连接。 (三)核心技术三:甘薯不覆膜全程机械化技术 甘薯种植主要环节起垄、移栽、中耕、杀秧、收获机械化技术。1.旋耕起垄机械化技术适用于大面积平整地块、或缓坡地块的砂土、砂壤土、壤土、轻质粘土的甘薯起垄作业。2.甘薯起垄移栽机械化技术,栽植器型式为链夹式移栽机,可实现起垄、移栽、灌溉复式作业。3.甘薯机械化中耕技术,中耕机分为单行、双行中耕机,以达到中耕除草、抗旱保墒的目的。4.甘薯机械化杀秧技术,秧蔓粉碎机分为挑秧叉式和仿形式,可根据不同作业条件进行杀秧。5.甘薯机械化收获技术,分为双行、单行收获机,可根据不同地块大小进行作业。相较于传统人工作业,作业效率至少提高 5 倍以上,每亩地节本增收 750 元以上。 甘薯机械化移栽环节技术要点:需要配套超慢速拖拉机(稳定时速 350 米/小时);配备熟练的摆苗工(摆苗频率 15 株/分钟);薯苗的选择,用移栽机移栽薯苗的要挺直,薯苗长度要在 20-30厘米,在移栽 2-3 天前对薯苗进行去根和杀毒浸液处理;在墒情适合的情况下,移栽深度应控制在 9厘米,需要摆苗工将树苗根部控制在夹板下方 12 厘米。 (四)核心技术四:甘薯茎线虫病全程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在甘薯主要生产环节,采取“选、控、封、防”全程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防治甘薯茎线虫危害。亩增产 675 千克,亩增收 175 元。 选:选用无病种薯、选择无病留种田、选用脱毒种苗;控:清洁田园,控制田间虫口基数;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拌种;采用高剪苗措施,控制薯苗带线虫入田;封:吡虫啉封口减少茎线虫从剪口处侵入;防:薯苗移栽时,选用 10%福气多(噻唑磷)颗粒剂 2.5 千克/亩穴施+35%辛硫磷微胶囊剂 1 千克/亩灌根,对茎线虫进行有效防控。 (五)配套技术:适时采收及安全贮藏 采收时期:当地温降至 12-15℃开始收获,贮藏鲜薯与种薯于“霜降”前收完。要注意做到轻刨、轻装、轻运,严防破伤、防污染。 收获质量:薯皮光滑无须根、形状整齐;薯块无畸形、无创伤、无开裂、无虫伤、无霜冻、无涝渍、无发芽,无黑斑病、黑腐病和软腐病及其他病害引起的腐烂等。其中由损伤引起的缺陷不得超过 5%,病害引起的缺陷不得超过 1%。甘薯中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含量应低于食品中污染物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安全贮藏:适量贮藏,贮藏总量不应超过贮藏库容量的 65%,适宜贮藏量根据贮藏库的总容积 (m3)计算,按照每立方米 650-750 千克。温度一般控制在 10℃-13℃,相对湿度 80%-90%。贮藏库内 CO2浓度不得高于 5%,可以采取通风换气方式调节气体成分。

适宜区域:该项技术模式适宜在京津冀甘薯种植区域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一)所选品种必须通过正式审定或同生态区引种备案。 (二)甘薯育苗白天控温以打开日光温室风口,通风散温为主。 (三)机具使用时需注意安全操作事项。

支撑单位:(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二)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 (三)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联系人:(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甲 10 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 系 人:李仁崑 联系电话:84635681 电子信箱:qingzhuyumi@126.com (二)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甲 60 号 邮政编码:100079 联 系 人:李小龙 联系电话:59198679 (三)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联系地址:西城区北三环中路 9 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 系 人:杨建国 联系电话:82073254 电子邮箱:liangjingke8871@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北京市2020年农业主推技术

我要发布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