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田抗药性杂草的监测及其治理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9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概述 由于轻型栽培方式推广、气候变化异常以及规模化种植户的不断壮大,导致抗性杂草在我省稻麦田日益严重,个别区域为害严重。针对以上问题,集成抗性杂草的早期快速检测、抗性风险管理、新防除策略应用及杂草综合管理等技术,提出一套稻麦田抗药性杂草的监测及其治理技术体系,能够有效控制抗性杂草的危害,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 (二)增产增效情况 在稻麦整个生长期内减少使用化学除草剂1-2次,每亩可节省成本35-70元。
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 1、抗性杂草的早期快速检测技术。在疑似发生抗药性的田块采集种子2000粒以上,适宜杂草生长的季节在室外培养,植株长至2-3叶期,用待测除草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剂量采用标签剂量的1.5倍,药后7天20%以上的植株仍然正常生长。 2、抗性风险管理技术。轮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对抗性风险中高的化学除草剂规定的其施用时间、剂量、施用方法及其区域。 3、新防除策略应用技术。即“三封一杀”策略,在稻麦播栽前后应用安全有效的土壤封闭除草剂,到稻麦分蘖前后根据草相选用茎叶处理除草剂。 4、杂草综合管理技术。利用生态控草,合理作物轮作,提高整地质量及人工除草等措施防除杂草,减少抗性杂草发生区域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次数。 (二)配套技术 1、种子检疫。重点开展种子市场检疫,对来源不明的种子或从抗性杂草区调入的种子等要进行检疫,发现携带抗性杂草种子要及时处理。 2、抗性杂草监测预报。选择田间杂草种群单一、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定期调查。大田期重点在药后20天,在拔节至抽穗前期各调查1次,及时发现抗性杂草的田块,并通过各种即时信息平台发布草情及防治指导措施。 3、技术培训和宣传。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挂图和明白纸,提高农民对抗性杂草的早期识别及综合防控技术水平。
适宜区域:适用于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
注意事项:采用的除草剂品种必须严格按农药标签施药;所选除草剂的安全使用技术;建立田间除草剂施用档案;机械整地质量较好,否则在低潮洼处积水会出现药害,在高突出处除草效果不明显。
支撑单位:(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二)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联系人:(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 李永丰,13405850218 (二)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张绍明,025-86263833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江苏省2018-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