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9
技术领域:种养循环
技术概述:(一)技术概述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指根据水稻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家鸭、河蟹、河虾、河鱼等的生活特点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立体种养模式。该项技术能减少化肥农药投入,节约农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既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可提高水稻品质,大幅增加经济效益。 (二)增产增效情况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每亩可产优质无公害稻谷350-400公斤、优质蟹虾50-60公斤、河鱼150-200公斤,扣除生产成本,每亩纯收益较常规稻作提高2000元左右。
技术要点:
(一)稻鸭共作。 是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野养,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田间工程建设。要求水源充足、灌溉方便,田块平整,田埂适当加高至20-30厘米,宽60-80厘米,发挥鸭的役用效果。要在稻田边陆地上为鸭子搭建简易鸭舍,以避风雨,以供憩息。每4-5亩田块设初放区20个平方米。在田块四周设置围栏,防御天敌、保护鸭子,简易的尼龙网围栏或电围栏均可。 2、水稻栽培。移栽稻特别适宜于稻鸭共作技术,栽植密度应适当稀于常规种稻,行距可采用8-9寸,株距则适当扩大到6-7寸,亩栽1.0-1.2万穴,基本苗5-6万。栽秧后一直保持适当水层,绝不将浑水排出,水少时适当添进新水,保持水层高度,在鸭子从田间撤出后,待水淀清,才渐渐排水或让水自然落干,以后可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水方法。尽量做到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或减少用量,确保施用时期及安全性。可采用调节水稻的抽穗期、频振杀虫灯诱杀等办法进行防治。 3、养鸭技术。役用鸭品种选择小中型个体、成年鸭每只重1.25-1.5公斤左右,如高邮鸭等。要育好雏鸭,适宜放入稻田的苗鸭一般以7-10日龄为宜,做好育雏准备工作,如育雏室、运动场、驯水池等,以培养适宜稻鸭共用技术的役用鸭。栽秧后水稻一活棵就要尽早放入鸭子,最迟不超过10天就要放鸭入田,宜选择晴天的上午九至十时为宜。一般每亩地放12-20只。雏鸭在育雏时以人工饲喂为主,放入稻田后即应逐步转向自由采食为主,适当饲喂为辅。水稻抽穗扬花时,将鸭子及时从稻田里收上来,以免对稻穗造成危害。 (二)稻鱼共作。 是利用稻鱼共生原理,在不改变水田种稻的前提下,适当加高加固田埂,开挖少量沟坑,稻鱼混养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稳粮增收、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等特点。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稻田设施。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保水性强、土壤肥沃的田块。一是加固加高田埂。一般要求埂宽0.3米,压实,埂高0.50米,埂不裂、不漏、不垮,在满水时不能崩塌跑鱼。二是开挖鱼沟、鱼溜。种稻前在田间挖掘鱼沟、鱼溜,鱼沟一般深30厘米,宽50厘米,一般挖在稻田边缘。面积较大的稻田,可以在田中开挖“十”字型“#”型或“艹”型鱼沟,沟沟相通,四通八达。鱼溜的位置、数量、大小可根据稻田自然地形,面积大小灵活设置。原则上设在注水口附近,或在稻田中央。形状有方圆两种。方形一般为2-3米见方,深0.65-1米。圆形鱼溜一般直径3-4米,深0.65米。鱼沟和鱼溜的配置,一般在稻田的较低部位。三是开挖进、排水口,设置拦鱼设备。拦鱼栅可用铁丝网,高度一般应高出堤埂0.3米,下端要扎入田底0.3-0.5米。如进排水有管道,管口应用铁丝网包扎结实,以确实防止逃鱼;四是搭棚遮阳,避暑降温。在鱼沟、鱼溜上,用芦苇、树枝叶搭一些简易的凉棚,可以改善它们生存环境,以利其生长发育。 2、稻田养鱼生产技术。一是品种选择。水稻应选择茎叶粗壮、抗倒伏力强、耐肥抗病虫害的高产品种。稻田养殖的鱼类应以草、鲤鱼为主养对象。二是鱼种放养。稻田养鱼一般放养大规格鱼苗(10-15厘米),每亩放养200-300尾。三是稻田养鱼的管理。放鱼时间上应掌握在不影响稻苗生长的前提下尽量早放,以便延长鱼的生长期。放苗前一般用5%的食盐水浸泡7-10分钟。田间管理上应采取浅灌和晒田相结合方法。浅灌主要是在水稻生长前期进行,中、后期管理需要逐渐加深田水,特别是在扬花叶穗时,水稻对水需求大,这样同鱼体逐渐长大,需要更深的水位相一致,鱼稻不发生矛盾。三是施肥喷药管理。稻田施肥分基肥和追肥两大类,一般基肥用量占2/3,追肥占1/3。稻田基肥以绿肥、人畜粪、塘泥等为宜。施肥前先排浅田水,让鱼集中在鱼沟、鱼溜中,然后在稻田中分片撒施化肥。 (三)稻蟹共作。 稻蟹共育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蟹,达到稻谷与河蟹双增收目的一项高效种植模式。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田间工程建设。养蟹田块应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地块,以黏壤土为宜。要求田埂厚实,不渗漏,通电,交通方便。田间要开挖环沟、田间沟、暂养池。环沟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一般沟宽上口1米,下口0.5-0.6米,深0.6-0.8米,成环形;田间沟要求挖成十字沟或井字沟,一般沟宽0.6米,深0.5米,并与环沟相通;暂养池在田块一边,面积约占田块的3%-5%,沟深1米。筑高田埂,一般埂高0.5-0.8米,坡度1:3,夯实,并用双层农用塑料薄膜沿稻田四周铺设防逃装置,用木柱固定,埋入土内10-20厘米,高50厘米。建好进排水系统,做到灌得进、排得出,水位易于控制。排水地基要夯实,不留缝隙,闸门用铁丝封好,防止河蟹逃跑或敌害生物进入。 2、蟹种放养。放养前采用人工或机械捕捉方式清除田内野杂草、青蛙、老鼠等敌害生物。移植水花生、水葫芦、浮萍、细绿萍等浮水植物,移植面积占沟池水面的40%-60%,为河蟹提供食物,并为其脱壳提供附着物。蟹种放养前先在暂养池中强化7-10天,待水稻返青分蘖后再放入大田中饲养,以提高成活率。蟹种下塘前应用10%食盐水浸洗20分钟消毒,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活跃、附肢齐全、无病无伤者放养,淘汰老龄蟹。每亩放河蟹700只。 3、饲养管理。发挥稻田的资源优势,培养好天然饵料。同时按河蟹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科学投饵。日投入饵料数量以河蟹体重的7%左右为宜,每天投饵2-4次,并强调多点投喂,投均投匀,使之吃饱吃足。同时,根据其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傍晚一次投喂量要占全天总饵量的60%左右。另外,脱壳前的饵料中应加入适量脱壳素,促其顺利完成脱壳过程。饲养期间要勤换水。水质要求为无污染的地下水(严禁使用污水),换水时间应在当日上午10时左右内外水温基本相同时进行,避免换水前后水温变化过大,对河蟹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稻田水位一般应保持5-10厘米,并随时观察水位、水质,水位过低要及时加水,水色过深应立即换水。 4、蟹田水稻栽培。水稻品种应选择茎叶粗壮、抗倒伏力强、耐肥抗病虫害的高产品种。养蟹稻田在秧苗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基肥品种以有机肥为好,最好是饼肥,时效长,效果好。一般可亩施人粪尿250-500公斤,饼肥150-200公斤,缺少有机肥的地区也可用无机肥补充,总施用量以基本保证水稻全生育期的生长需要为宜。秧苗移栽前2-3天,对秧苗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栽插,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秧苗栽后的一个星期内,特别是秧苗返青前,要尽量减少河蟹进入秧田,以免影响秧苗成活。 (四)稻虾连(共)作。 水稻小龙虾连作和共作模式,是指在水稻田里通过一定的田间工程改造,合理套养一定数量小龙虾,发挥小龙虾除草和排泄物增肥等功效,实行水稻小龙虾共生,以取得生态环保、高产高效的模式。这种模式可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小龙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效果,是一种把种植业和水产3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田间工程建设。稻虾共(连)作的稻田应选择低洼低产地区,水稻和小龙虾种养使用的水源应符合农业用水和4用水标准。一是挖沟。水稻收割后,用小型挖掘机沿稻田四周距田埂内侧2.5-3.0米处开挖环形沟,沟面宽1.2-1.5米,沟底宽0.6-1.0米,沟深0.8-1.2米,环形沟不封闭,在稻田的一端留10.0-20.0米不挖通,便于插秧和收割时插秧和收割机械通行。二是加固加高田埂。利用小型挖掘机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压实田埂,防止小龙虾在田埂上掘洞。田埂高于水稻单作田埂高度的0.3-0.4米,避免引起田埂塌陷和水土流失。三是设置防逃设施。进水口用25目聚乙烯网片制作长方形网袋;排水口用25目金属网片,并安装倒檐,防止小龙虾逃逸;进排水口设置在斜对角线上。田埂上的防逃设施可采用石棉瓦材料或农用塑料薄膜,防逃设施高0.4米左右。 2、小龙虾投喂。一是做好茬口衔接。水稻小龙虾连作模式,当年水稻收割后的9月底或10月上旬-次年6月上旬养殖小龙虾;5-6月上旬专田育秧,6月中旬-9月底种植水稻,以水稻种植为主;5-6月上旬用地笼捕捞小龙虾,留下部分规格较大的小龙虾苗种与水稻共作,作为后备亲虾培育。二是小龙虾投喂。一般8月中旬-9月上旬,每亩投放15公斤亲本虾。补投亲虾与水稻共作时间为30-40天。虾生育期间要投喂植物性饲料,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次年的3-6月每隔15天投一次水草,用量为每亩80-120公斤。在小龙虾种虾投放前,在沟内深水区水草处投放一些有益活饵料生物,如水蚯蚓、田螺和河蚌等,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小龙虾品质和规格,使小龙虾增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3、稻虾种养管理。一是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稻虾连作稻田水稻生长季节为6-9月底或10月上旬,因此选择生育期应在150天左右的茎秆矮化品种。6月中旬大田中小龙虾捕捞基本完成后,开始移栽秧苗,移栽密度每亩1.3-1.4万穴。二是巡田控水。在3-6月连作小龙虾生长季节,早晚巡田一次,观察小龙虾摄食和活动等状况;根据观察情况及时调控水位,通过水位的适当升降减少水位波动,使水温始终适合小龙虾的生存和生长。水位变化幅度在0.3-0.6米之间。稻虾连作期间,第一年水稻收割后至越冬期结束,大田水位控制在0.3-0.5米,环沟水位控制在0.8-1.2米;第二年水稻插秧前,大田水位控制在0.4-0.6米,环沟水位控制在1.2-1.5米;避免小龙虾减少蜕壳次数。稻虾共作期间,留田小龙虾数量较少,水位控制以适宜水稻生长为主,采取浅灌即排,诱导小龙虾集中到环沟中,环沟中水位控制在0.8-1.0米。三是施肥。为保证水稻产量和小龙虾安全,选择生物复合肥。缓慢将大田水排至近干,小龙虾会主动迁移到环沟中,然后采取少量多次,分片施肥的方法,促使肥料较快沉淀于底泥中,随后加水至正常深度。次年的2月底-5月底每隔20天施1次充分发酵的有机肥。严禁使用对小龙虾有害的化肥,如氨水和碳酸氢铵等。四是分段晒田。晒田按照干湿交替的原则,重点抓好两次晒田。第一次烤田7月中旬开始,烤田持续时间7-10天,烤到大田土壤表土出现裂缝为止,抑制水稻的无效分裂。第二次晒田水稻成熟时9月下旬开始,缓慢排水使大田田面露出,小龙虾会选择掘洞或迁移到环沟中,一致晒到大田土壤板结干裂,便于收割机作业。五是病害防治。在投放亲虾前用生石灰水对虾沟进行消毒;定期泼洒EM菌液调节水质。六是捕捞收割。小龙虾起捕时间集中在4月上旬-6月中旬。采用虾笼诱捕,捕大(30克以上)留小,适时捕捞。从4月下旬开始不断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龙虾起捕上市,使在田小龙虾密度不断降低,提高生长速度,到6月中旬结束捕捞。第二次晒田后收割机从环沟闭合处进入大田收割水稻。
适宜区域:灌溉水源充裕、有市场需求的水稻产区。
注意事项:要求推广区域水源充裕、有市场需求。
支撑单位: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联系人:杨洪建,025-86263332,nltyhj@126.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江苏省2018-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