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休耕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9
技术领域:资环技术
技术概述:(一)技术概述 长期以来,生产上通过不断增加投入,追求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使得耕地利用强度大,生产负荷重,进而带来地力消耗过度、生产季节紧张、农田生态保护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因地制宜推广粮绿轮作、粮豆轮作、粮饲轮作等多种种植模式,或者进行季节性休耕,同时采取冬耕晒垡和辅助增施有机肥、基质、生物菌剂等措施,做到耕地用养结合,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增产增效情况 轮作培肥区的下茬作物平均单产较周边非轮作培肥区提高5%-15%,品质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理化性状改善,病虫害发生减轻,农田生态环境改善。
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 1、轮作换茬模式。重点推广“水稻-绿肥”、“水稻-蚕豌豆”、“水稻-蔬菜”等各类科学轮作模式,辅助推广冬耕晒垡、增施适量有机肥、基质等措施。 2、绿肥作物品种配置及生产利用技术。筛选一批可与水稻等秋熟作物顺利接茬、生物量高、景观效果好、生育期相对较短、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的优质绿肥品种,以及配套高产栽培与利用技术。以豆科黄芪属、苜蓿属、三叶草属、野豌豆属为主,禾本科黑麦草属、鸭茅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等为辅。集成推广“水稻-紫云英、水稻-箭筈豌豆、水稻-多花黑麦草”等粮草轮作模式。 3、生物改良技术。在土壤连作障碍问题突出的田块,增施高含菌量的生物制剂,提高土壤有益菌群数量,减少土传病害,提高土壤质量。 (二)配套技术 1、科学施肥。打破绿肥作物生产不施肥的传统思想,开春后要根据田间苗情,适当追肥。 2、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针对不同绿肥作物主要常发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规律,通过土壤生物改良、培育健壮群体等做好预防工作,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方法综合利用。 3、机械化作业。在绿肥作物播种、开沟、施肥、翻埋沤田等田管及利用环节,推行机械化操作,减少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4、盐碱地改良技术。利用“暗管+明沟”工程排盐、深松破板层、“有机肥+绿肥”双肥驱动增碳熟化等技术改良。
适宜区域:轮作休耕技术适宜全省。
注意事项:轮作休耕模式要适合当地实际,全年经济效益不降低或有所增加,农民有积极性。
支撑单位:(一)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二)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联系人:(一)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管永祥,025-86263959 (二)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孙政国,13914717944 (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杨劲松、姚荣江,025-86881222、025-86881223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江苏省2018-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