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9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
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 1. 选择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选用通过国家或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生育期120d~130d、产量高、低节位分蘖性强、抗病抗倒伏性强、不早衰、落粒性弱、稻米品质达GB/T 17891规定标准的优质稻品种。 2.头季适期早播培育壮秧:3月中下旬气温稳定达到12℃以上即可抢晴尽早播种,视秧苗长势结合气温在秧龄20~25d机插移栽。每亩大田按1.5kg~2.0kg杂交稻种子备足,做好种子播前处理及播后秧床养分、水分及温度管理,培育机插壮秧。出芽前膜内温度控制在35℃以下,1 叶1 心期膜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1 叶1 心后温度控制在25℃左右,2.5~3 叶保持膜内温度在20℃,2 叶后加强通风炼苗;播后水分管理保持秧板盘面湿润不发白, 2叶期后浅灌为主,保持土壤湿润,栽前5d控水炼苗,使床土水分适中,软硬适度,便于起秧、运输和机插;2叶1心时施“断奶肥”,每亩用尿素2kg兑水30kg叶面喷施;机插前2~3d叶面喷药防治飞虱、螟虫和苗瘟,带药机插。 3.头季足苗足肥建丰产群体:机插规格30cm×12~14cm、每蔸2~3粒谷苗,插足基本苗;结合机插同步一次性深施控释肥(纯氮15kg/亩,N:P2O5:K2O为2:1:2,其中30%速效、40%作穗粒肥控释、30%作保根肥控释)。 4.头季水分适干管理:头季稻分蘖盛期晒田后,复水控制田间土壤体积含水量在30%左右(田间饱和含水量为50%左右),干湿交替灌溉至成熟,收割前10d田间排干水,保证下部腋芽活性,提升土壤机械支撑度,降低机收碾压腋芽入泥损失。 5.低桩收割:头季稻成熟度达到90%左右时,在8月5~15日结合天气情况抢晴收割,保证收割后稻桩的再生能力和再生稻有足够的安全齐穗时间(9月20日前齐穗)。选择带有秸秆粉碎、抛洒功能的收割机进行收割,留桩高度3.5个节位,行走路线按“川”字或“回”字形,减少田间掉头、反复碾压次数。 6.头季病虫害防控:头季严控螟虫、飞虱、纹枯病及稻瘟病,保证健康植株为再生季丰产打好群体基础。 7.再生季大田管理:头季稻机收后,立即复水,水深1~2cm,自然落干后,采用干湿交替灌溉至成熟期,收获前3d断水。 头季稻收割后3d施用促苗肥,每亩施尿素5.0~7.0kg、氯化钾2.5kg;至15d每亩再施用尿素5.0~7.0kg、氯化钾4.0kg作穗肥;至30d亩用磷酸二氢钾0.1kg、尿素0.2kg,兑水50kg喷施,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促苗肥施后2d,叶面喷施芸苔素(0.01~0.03mg/kg)20kg/亩。 8. 完熟迟收割:再生稻生长不易整齐,应适当迟收,让其全部成熟后再收割,一般在11月上旬以后收割。 (二)配套技术 应用窄幅履带结合规划收割路线降低碾压面积:通过收割机原厂家可对履带进行改制,由45cm/55cm改为35cm,适应头季稻30cm行距栽插规格,结合规划“回字形”或“川”自型行走路线,降低履带碾压面积。 “两稻三鸭”绿色防控:通过再生稻两季及冬闲田间共育三季鸭子,可有效防控田间病虫草害,降低越冬虫草基数,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实现再生稻双季稻提质增效。
适宜区域:双季稻区。
注意事项:根据区域光温资源特点选准生育期适宜品种,头季收割时间安排不迟于8月中旬,据此倒推播期提前播种,确保再生季有足够的光温积累量;针对区域6、7月份强降雨要提前做好田间排水措施,田间开“腰沟”、“围沟”;双季均要严防螟虫、飞虱、纹枯病和稻瘟病。
支撑单位:(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 (二)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南莲路602号 邮政编码:330200 联系人:邵彩虹 联系电话:0791-87090655,13672243223 电子邮箱:dixushao@126.com (二)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省府大院东二路2号江西省农业农村厅2号楼319室 邮政编码:330046 联 系 人:刘凯丽 联系电话:0791-86212522 电子信箱:karry_1991@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江西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