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科创云超市官网!

羊梭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发布时间:2021-06-19


羊梭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技术领域:养殖业

技术概述:羊梭菌病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症的羊的传染病,包括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羔羊痢疾。是青海省的地方流行性传染病。通过治疗推广,有效降低藏羊梭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技术要点:

羊梭菌病是由梭菌属的几种主要致病性梭菌引起的羊类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春夏与秋冬之交季节,山羊较少,7日龄内的羔羊可发生痢疾,而以2~24月龄的膘肥体壮的年轻绵羊得病为主。病呈散发型流行,患病后羊只往往不表现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羔羊痢疾可延续到2~3 日。 (一)羊快疫 病原体:本病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 临床症状:羊突然发病,未见明显症状便已死亡。常见羊当天正常,次日早晨却已死亡。病羊离群独居,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则表现虚弱和运动失调。腹部鼓胀,有疝痛表现。有的体温升高到 41.5℃,有的则体温正常。呼吸困难,磨牙,粪球常呈灰绿色而柔软。 病理变化:死尸迅速腐败膨胀,可视粘膜充血呈暗紫色。剖检主要见真胃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粘膜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及坏死区。粘膜下发生水肿,肠道内充满气体,常有充血、出血,严重者坏死和溃疡;体腔积液;心内外膜可见点状出血;胆囊多肿胀。 (二)羊猝疽 羊猝疽又称C型肠毒血症,其临症特征为突然发病,急性死亡,溃疡性肠炎 。该病主要发生于成年绵羊 。 病原体: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 临床症状:病程短促,常未见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病羊掉队,卧地,体温升高,腹痛不安,衰弱,倒地咬牙,眼球突出,剧烈痉挛,在数小时内死亡 。 病理变化:最显著的病变是腹膜炎及出血性肠炎。腹水增多,心包和胸腔积液。十二指肠和空肠充血、糜烂,有的溃疡。肾脏肿大,病羊在死后8 h内,由于细菌在骨骼肌增殖,使肌间隔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 (三)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或“类快疫”其临症特征为急性死亡,肾脏软化甚至如泥状。 病原体:病原为 D 型产气荚膜梭菌。 临床症状:该病发生突然,很快死亡。病羊死前步态不稳,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磨牙,甩头,倒地抽搐,头颈后仰,可视粘膜苍白,四肢和耳尖发凉,哀鸣,昏迷死亡。体温一般不高,39.5℃左右。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肾脏,成年羊肾脏变软,在死后6h之后最为明显。皱胃、空肠、回肠的某些区段呈出血性炎症变化,严重者整个肠壁呈血红色或有溃疡。肝胆肿大,肺充血、水肿。胸、腹腔及心包积液,心内为膜出血. (四)羊黑疫 病原体:病原为B型诺维梭菌, 临床症状:病羊多突然死亡。大多数表现为精神不振,掉队,喜卧,1 小时内死亡,死前也不挣扎。部分病例可拖延一两天,病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体温41.5℃,常昏睡俯卧,患羊一般都是营养状况良好的。 病理变化: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出血,使羊皮呈暗海色外观。胸部皮下常发生水肿,浆膜腔积液,左心室心内膜下常出血,小肠粘膜出血。肝脏充血、肿胀。 (五)羔羊痢疾 病原体:主要病原为B型产气荚膜梭菌。 临床症状:自然病例潜伏期为一两天,病初羔羊精神沉郁,低头拱背。不想吃奶,随后发生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色或带血,恶臭,甚至排粪失禁,变为血便,病羔逐渐脱水,虚弱,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一两天死亡。有的羔羊腹胀而不腹泻,或只排少量稀粪,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最后昏迷死亡 。 病理变化:患病羔羊脱水严重,皱胃内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发生出血性肠炎,肠粘膜充血、发红。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出血点 。 (六)羊梭菌病综合防治措施 1、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草料,避免在清晨、污染地区和沼泽区域放牧,保持羊舍卫生,定期消毒 。(2)免疫接种每年定期注射 1~2 次疫苗,如羊快疫、 羊猝狙(或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四联苗,可根据当地情况选用,初次免疫后,应间隔2~3 周加强 1次。 2、治疗:隔离病羊,抓紧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早期抗菌治疗;对病死羊及时焚烧,并深埋,防止病原扩散。

适宜区域:全省养羊区

注意事项:

支撑单位: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系人:宋永鸿 13997095412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青海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

我要发布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