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网箱三文鱼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9
技术领域:渔业
技术概述: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水库水体资源,使养殖鱼类生活环境接近自然状态。与一般网箱养殖相比,大型网箱养殖的三文鱼生长快,商品规格大,出肉率高,鱼体品质好,成活率高,单位水体产量高。目前已在青海沿黄水库进行示范推广,鲑鳟鱼网箱养殖产量达到15000吨,养殖产量占全国鲑鳟鱼产量的30%以上。先后获得农业部农牧4丰收二等奖和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技术要点:
(一)养殖环境与设施要求 1、养殖库区的选择 养殖库区环境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养殖区周围无直接工业“三废”及农业、生活等污染源。网箱设置地点必须远离山体滑坡地段、洪水易发区域。水深大于网箱深度2倍,最大流速小于每秒0.5米。选址宜在库底地势平缓,坡度小,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在水库中设置网箱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通航标准,远离航道,并设置警示浮标。 2、水环境要求 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水环境因子应符合下列要求:最适水温14℃~16℃,周年最高水温应小于22℃;透明度大于0.5米;溶解氧含量大于每升5毫克。 3、养殖设施 养殖网箱选择周长60米以上的HDPE大型网箱,网箱布局按照DB63/T1465-2016标准执行。 (二)鱼种要求 1、品种 三倍体虹鳟。 2、质量 种质优良、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无畸形。鱼种须经过当地检疫部门检疫合格。 3、规格 鱼种进箱规格大于300克/尾。 3、鱼种运输 3.1制定运输计划 鱼种运输前制定运输计划,其内容包括:运输鱼种的种类、规格、数量和质量;运输工具、运输方式、运输时间、运输路线、运输密度;装运工具的检查、清洗、消毒;装卸人员;了解水温、气温和天气状况。 3.2运输方法 鱼种运输前应停食2天以上,为防止鱼应激反应需要集中密集拉网锻炼2次~3次,并按照DB63/T1464-2016标准执行。运输方法采用敞口容器充氧、活水船或活鱼运输箱充氧运输。长距离运输宜采用活鱼运输箱充氧运输,装运密度视鱼种种类规格、交通工具、距离远近、时间长短、水温、气温高低等情况灵活掌握。运输过程中随时防治鱼的应激。 4、鱼种放养 4.1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前应检查网衣是否破损,将网衣提前浸泡水中5天~7天。 4.2放养时间 冬季选择在晴好天气的12时~15时,夏季选择天气阴凉的早晚进行。鱼种运输抵达目的地后,保留连续充气,按NY/T755渔药使用准则对鱼体进行消毒。放养时,捞海应使用柔软的网衣,避免擦伤鱼体。 4.3放养密度 按不超过每立方米6千克产量计算放养密度。 4.4鱼种分级 定期随即取样,测量鱼种体长和体重,根据鱼种放养数量(除去平时死鱼数)和测得平均体重计算网箱内鱼种总重量,调节投喂量。当网箱内鱼种总重量超过网箱的单位养殖容量时,可及时进行分级分箱养殖,分箱前应停食2天以上,分箱时注意鱼的应激反应,操作时勿损伤鱼体,避免引起病菌感染。也可以按出箱产量一次放足。 (三)饲养管理 1、饲料质量 2、饲料质量应符合NY/T471的规定。 3、饲料投喂 3.1按NY5072标准的全价配合成鱼饲料进行饲喂,饲料粒径3.0毫米~4.0毫米。 3.2日投喂1次~3次,根据水温变化进行调整。 3.3投喂方法按照DB63/T1042的规定执行。鱼种入箱后1天~2天开始投喂。当水体透明度小于0.2米时少投、透明度小于0.1米时不投;水温低于5℃时少投饲,高于18℃时少投或不投饲,水温适宜时投饲量大于正常量的20%~30%,反之减少投饲。建议使用自动投饵机进行投饵,养殖鱼类的饱食率控制在70%~80%。 4、生物安全 4.1疫病防控 疫病防控方法按DB63/T1042执行 4.2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方法及用药量按NY/T755执行。 5、日常管理 5.1洗网 根据网衣附着程度(当通透率小于60%时),不定期采用机械设备清洗,保持水交换通畅。 5.2水质监测 应对养殖水域水质进行定期监测,监测范围包括水温、水体饱和度、溶氧、透明度、悬浮物、氨氮、磷、PH值等环境因子,具体按国标执行。 5.3安全生产 5.3.1建立健全深水网箱养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 5.3.2船只驾驶人员应经过培训并获得相应资格,配置的作业、交通船只应具有合格证,并获得当地渔政管理部门发放的许可证。 5.3.3在网箱养殖区安装警视标志和灯具,防止过往船只对养殖设施的损害;上网箱人员一律穿救生衣,工作船配备救生圈,箱体周围浮管上加装防滑安全踏板;冬季做好工作船和网箱框架结冰后的防范措施。 5.3.4制定书面的灾害预防方案,建立灾情通报制度,方案内容应包括:水温变化、突发性污染、洪水、暴雨、水库冲沙等应急措施预案。 在大风天气或水位涨落变化大时,应及时检查框架、锚、桩的牢固性,调整锚、桩索的拉力,加固网箱的拉绳和固定绳;人员一律撤离上岸,船只迁移至避风港;在暴风雨过后应及时检查网箱有无损坏,发现问题及时修复。 5.4环境保护 5.4.1做好水环境监测工作,定期开展网箱养殖区域水质和沉积物检测,主要检测悬浮物、色、嗅、浊度、透明度、PH、DO、COD、BOD、N、P、S、重金属、大肠菌群等相关指标。 5.4.2养殖区每年进行一次底质调查,如出现明显依据,每生产一轮(2年~3年)商品鱼,移动网箱养殖地点,休养1年以上,移动距离应大于原养殖地点1000米以上。 5.4.3网箱养殖行为不可造成周边水域污染,不得降低水环境质量等级。网箱养殖区的生活污水、废弃物、垃圾、病死鱼等不得直接丢弃于水区,应设收集容器,专人负责收集,做无害化处理。用防护材料对塑料泡沫进行包裹,防止泡沫碎屑污染养殖环境。 5.5养殖日志 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情况,做好养殖日志。日志内容包括:天气情况;水温、溶氧、透明度、流速等测定情况;饲料种类、型号、粒径、投喂量、投喂次数;病鱼、死鱼数量,鱼病发生及用药防治情况;鱼体生长监测情况;水质监测情况;网衣清洗情况。 (四)收获 1、产品质量控制 当鱼体达到商品规格时,经药残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渔药休药期按NY5071执行。 2、产品质量追溯 起运前做好商品鱼起捕网箱箱号、保鲜冰来源、鱼重量、鱼条数、运输箱种类及卫生等记录,以备产品质量溯源。
适宜区域:周年最高水温不超过22℃、符合养殖设施条件的冷凉水域均可养殖。
注意事项:无
支撑单位:青海省4环境监测站
联系人:王振吉,13327679702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青海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