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重大病虫草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9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水稻重大病虫草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是优先采取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综合技术模式,实现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可持续控制的目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我省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持续扩大,绿色防控技术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创建省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106个,示范带动各级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631个、示范面积74.42万亩、推广面积642.23万亩,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8%,病虫危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3.07%,挽回产量损失约190万吨,有效保障了我省粮食生产安全。
技术要点: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性品种。避免种植甬优15等高(易)感病品种,减轻恶苗病、稻瘟病等。②春季翻耕灌水:3月下旬到4月中旬越冬代螟虫化蛹期连片翻耕冬闲田、绿肥田,并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杀灭越冬代二化螟,降低虫源基数。③健身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2)生态调控。在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稻田机耕路两侧或田埂种植芝麻、硫华菊等显花植物(宽度50公分左右)和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5m)。 (3)理化诱控。①隔离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无纺布隔离育秧,防止白背飞虱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②性信息素诱杀:在3月下旬~4月中旬连片每亩设置1套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降低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基数,减轻一代二化螟危害早稻;水稻全生育期集中连片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成虫。选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cm为宜。③灯光诱杀:每2公顷安装一盏杀虫灯,在螟虫羽化期或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期,每晚20:00至次日凌晨1:00开灯诱杀害虫,同时减少灯光对有益天敌的杀伤。 (4)生物防治。①释放天敌控害:在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0.8~1万头/亩,均匀放置5~8个点,高温季节宜在傍晚放蜂,蜂卡或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cm为宜。②稻鸭共作。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发生为害。③生物农药防治:针对不同靶标病虫,可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井冈霉素A、申嗪霉素、春雷霉素等生物药剂。 (5)科学用药技术。①种子处理技术。采用甲霜•种菌唑、肟菌•异噻胺、咪鲜胺、氟环•咯•精甲等种子处理剂预防恶苗病;吡虫啉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蓟马、稻飞虱。②带药移栽技术。减少大田前期用药。秧田应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培育壮秧。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和稻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③穗期综合防治技术。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主攻穗期综合病虫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穗腐病、螟虫、稻飞虱等。④稻田杂草防治技术:在植保部门指导下,依据栽培模式、除草剂用药历史、杂草发生情况和杂草抗性程度,坚持“封闭为主,茎叶处理为辅”策略,采用“一封一杀”或“两封一杀”技术,播后7天内施用丙草胺、丙•苄•噁等封闭除草剂“一封”,播后15~25天施用氯氟吡啶酯、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等茎叶处理剂“一杀”。推广应用“播喷同步除草技术”“植保无人机高效精准施药技术”和“以水控草技术”,避免盲目用药和单一用药。
适宜区域:无
注意事项:落实农药定额制施用,确保农药安全使用。
支撑单位:浙江省植保检疫与农药管理总站、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
联系人:联系方式:18757107741,13588332930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浙江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