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5
技术领域:资环技术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又称秋黏虫、伪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是一种迁飞性农业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原生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16年1月从入侵非洲,2018年传入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侵入全球100多个国家。该虫具有强大的繁殖力、适应性和迁飞能力,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威胁极大。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从缅甸入侵我国以来,从云南开始逐步向北迁飞扩散,截至9月份,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25个省份发生为害,见虫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246万亩。草地贪夜蛾寄主范围广,可取食玉米、水稻、高粱、棉花、大豆和甘蔗等76科353种植物;繁殖能力强,1年可繁衍数代,适宜发育温度为11~30 ℃,1头雌蛾可产1000~2000粒卵;飞行扩散能力强,成虫单可晚随气流飞行100~500 km,最远达1500 km,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草地贪夜蛾幼虫昼伏夜出、隐匿能力强,低龄幼虫取食玉米叶片产生孔洞、边缘缺刻等症状;高龄幼虫除了取食叶片造成孔洞外,还为害心叶、叶鞘、雄穗和果穗等部位,能引起严重的损伤、烂心、授粉不良等,造成玉米减产20%~40%,甚至高达72%。由于其是新入侵的害虫,我国对其生物学习性及防控相关技术的研究还在逐步开展,目前,我国草地贪夜蛾发生地普遍采用应急性化学防治,尽管取得了一定的防控效果,但是国外使用化学农药控制草地贪夜蛾传播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致使其对传统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和新型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等化学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代表的绿色防控技术具有可持续性、环境友好和提升农产品质量等特点,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绿色防控害虫的重要手段。但其防效发挥效果较慢,应对迁飞害虫这种暴发性害虫,需要长期大量储备天敌,成本相对较高。必须集成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高效低毒农药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防治技术来防控草地贪夜蛾,从而达到经济高效防控草地贪夜蛾的目的。 海南是我国适宜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冬季种植的大量种质玉米和鲜食玉米,不但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种质及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餐食,同时也是草地贪夜蛾越冬的重要寄主。为了防止草地贪夜蛾对海南玉米种业及产业的不利影响,以及防止大量草地贪夜蛾在此越冬,成为内地草地贪夜蛾发生的虫源基地,需加强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研发和推广应用,将草地贪夜蛾种群经济高效地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海南东方冬玉米种植区、南繁区等进行示范推广。 (三)提质增效情况 在监测草地贪夜蛾海南发生动态及迁飞规律基础上,及时预报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采,分区治理,采取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应急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强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通过本技术,每季玉米减少用药2-3次,保护生态环境,每亩节约成本50-80元,产量增加10%以上;并且显著减少草地贪夜蛾北迁基数,保护南繁玉米等育种制种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技术获奖情况 草地贪夜蛾等迁飞害虫的监测相关内容已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技术要点:
1、实时监测。利用高空灯、性诱剂等监测技术,进行区域联合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全面掌握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确保不因监测预报不到位贻误最佳防控时机,导致害虫大面积暴发成灾。 2、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物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危害损失。 3、生物防治。采用白僵菌、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早期预防幼虫,充分保护利用保护本地天敌。通过在实验田释放草地贪夜蛾寄生蜂(霍氏啮小蜂、夜蛾黑卵蜂、淡足侧沟茧蜂及瞑黄赤眼蜂混合蜂群)后7、14、21及28天调查田间草地贪夜蛾的虫口数量,得知在放蜂后14天,草地贪夜蛾的虫口减退率最大,达到了25.81%。 4、科学用药。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通过室内和田间筛选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风险农药,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各时期防治处理对草地贪夜防效的影响程度均呈随防治时期推后而降低趋势,其中苗期防效(大于90%)优于喇叭口期,抽雄期后防效下降不到83%,在苗期、喇叭口期和抽雄期3次施药后防效最高,达96.43%;玉米产量随施药次数增加而显著上升,施药2-3次处理产量和4次差异不显著,苗期和喇叭口期各施药1次能达到相对理想结果。 4、无人机联防联控。无人机施药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有效手段。在周年繁殖区无人机需进行两次施药,无人机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人工喷雾方式且防控成本较低;无人机喷施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较好,第二次药后7 d防效达94.6%;在苗期和小喇叭口期对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最佳,7 d后防效分别为94.3%和91.3%,显著高于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应用无人机防控草地贪夜蛾,尽量选择在上午7点和下午7点进行。
适宜区域:海南全域及周边热区。
注意事项:保护天敌,在农药安全期间隔期以外释放寄生蜂。
支撑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人:联系地址: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政编码:571101 联系人:吕宝乾 联系电话:18889602109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海南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