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综合配套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5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武川县水资源短缺,降雨年际、年内变化大,且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不平衡;加上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降雨量减少,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用水效率不高,缺水与用水浪费现象并存,用水管理水平和用水利用率亟待提高。多年实践证明,干旱缺水是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大力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措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既是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滴灌田的建设真正实现了马铃薯的水肥一体化,既避免了大水大肥灌溉对土壤结构的改变,也防止了化肥随水流失,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同时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实践证明滴灌比喷灌每亩节水 80 立方米左右,节肥 10-15 公斤,增产 20%以上。 项目建成的 5173 亩滴灌田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以此为带动,确定了全县旱作节水农业今后的投资方向。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自 2010 年以来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和财政厅的批复,于 2011 年 4 月开始建设,当年建成 5173 亩,以后逐渐在全县大范围推广,现已成为我县主要应用推广的节水节肥灌溉技术。目前应用该技术面积达到15 万亩以上。 (三)提质增效情况 为了了解和掌握膜下滴灌灌溉条件下作物需水需肥规律、水分利用率、肥料利用率,进而确定合理的灌溉定额、灌水次数、肥料配比、肥料施用量、肥料施用次数、不同灌溉方式的效果和经济效益,在我县科技推广膜下滴灌项目区,进行马铃薯膜下滴灌相关试验。实验地安排在哈乐镇大豆铺村滴灌田内,共设置 20 个小区。小区面积 162 平方米。试验内容包括,滴灌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率试验、相同次数灌溉定额试验、相同定额的灌溉次数试验、覆膜对比试验、钾肥过量试验。通过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马铃薯追施尿素以 30公斤/亩时效果好、效益明显 2、生 育 期 降 雨 量 为100 ㎜时,马铃薯灌水临界点为 90 立方米。 3、大田高垄滴灌模式下,全生育期灌溉量 120 立方米的情况下,灌溉次数不宜过少,但也不能太多,以8-10 次为适宜。 4、在武川这样的缺钾地区种植马铃薯,产量指标为 2500 公斤时,钾肥的合理施用量(纯量)为 15-18 公斤。 5、膜下滴灌的地膜要在 5 月上中旬进行,覆膜太晚就会造成裸膜吸热太多,遇高温天气时地温太高,不利于马铃薯这样的低温作物生长。 6、滴灌比喷灌亩节水70-80 立方米,节肥 10-15公斤。 (四)技术获奖情况 未申报科技奖励
技术要点:
(一)合理轮作 马铃薯与其他作物合理轮作是调节土壤养分、减少病虫杂草蔓延危害的重要措施。马铃薯适合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不宜与茄科作物、块根作物或向日葵轮作。马铃薯不宜重茬或迎茬,要实行四年轮作制。 (二)选地播种 选择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地块,且井水中含沙量要少。马铃薯的块茎在土壤中形成与膨大时需要排开同体积的土壤,因此栽培马铃薯的土壤要求深耕耙耱平整,一般深耕 30—35 厘米。武川县马铃薯播种一般在 5 月上、中旬,当气温稳定 7 度以上,10 厘米处地温稳定在 8—10 度以上时即可播种。选择无大风、无寒流的晴天播种。播前若干旱可浇水提墒。 (三)施足底肥 马铃薯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钾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结合整地,亩施腐熟有机肥 2500—3000 公斤,综合施生物有机肥 100-200 公斤,基肥以腐熟的堆厩肥和人畜粪等有机肥为主,根据当地的土壤养分实测值及目标产量,确定施入合理的氮、磷、钾肥。 (四)种薯处理 1、正确选用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栽培管理水平及市场需求,目前适应本地区种植的品种有冀张薯 12 号、费乌瑞它、希森 6 号、兴佳 2 号、华硕系列、V 系列等、川引 2 号、雪川红。 2、选用脱毒种薯:由于马铃薯种子退化现象严重,导致品种丧失原有种性和丰产性,因此生产上要使用合格的脱毒种薯,特别是高产田要使用合格的原种或一级种。 3、种薯选择及处理:种薯在播前 15—20 天出窖要进行严格挑选。选择种薯的标准为: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泽鲜嫩的幼嫩薯块。选择种薯时,要严格去除表皮龟裂、畸形、尖头、芽眼坏死、生有病斑或脐部黑腐的块茎。 4、催芽:催芽是马铃薯栽培中一个防病丰产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进早熟,提高产量。同时,催芽过程中应淘汰腐烂薯,以减少播种后田间病株率或缺苗断垄现象发生,有利于培育全苗壮苗。 5、炼芽:待芽眼处露白芽顶出,散摊于室内地上,见散射光(不让阳光直射),上下翻动 1—2 次,使薯块见光均匀。 6、蹲芽:把炼芽薯块置于阳光直射处,上下翻动 1—2 次,严格精选一次。待幼芽变成绿色或紫绿色,摸上去手感像硬胶皮一样,出芽较整齐,芽长约 0.5 厘米时即可切块播种。 7、切种:切种要充分考虑顶端优势,薯块的重量以 30—50 克为宜,每个薯块上必须有 1 个以上芽眼,切种时要准备两把切刀,置于 5‰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或 75%的酒精中消毒,每隔一段时间换一把,轮换使用,遇病、烂薯应将其剔除,同时更换切刀进行消毒。 8、拌种:10000 斤种薯与 70 公斤滑石粉、2 公斤科博、4 公斤甲基托布津均匀混合拌种,标准为薯块切刀创面沾满药剂和滑石粉的混合粉剂。 (五)高垄栽培 采用垄作,4 行或 2 行播种机条播。垄高 25 厘米,行距 90 厘米,株距为 18-22 厘米,商品薯亩保苗 3300—4000 株,种薯亩保苗 4500-5000 株。播种深度为 8—10 厘米,下种应均匀,覆土厚度一致。 根据马铃薯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地上部分生长旺盛且结薯高的青薯 9 号、希森 6 号要适当稀植,通过试验密度分别为 2200株/亩、3000 株/亩为适宜。 (六)田间管理 1、合理灌溉 马铃薯从播种到生长后期,土壤的相对湿度不能低于 65%。出苗后 30 天内土壤湿润深度保持在 15—25 厘米,需水高峰通常在播种后的 60—90 天。马铃薯整个生长季节需水量十分巨大,应根据土壤墒情、天气、适时灌溉,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块茎膨大期始终保持植株水分充足直到下一次灌溉开始,此时期应频繁的灌溉,以使土壤水分满足植株的需求。土壤湿润深度 30-35 厘米。在马铃薯生长晚期(淀粉积累期),灌溉间隔的时间可以拉长,滴灌土壤湿润深度达 30 厘米。最后一次灌溉在杀秧前 15 天,土壤相对湿度 60%,以保证块茎的品质及成熟度。沙性土收获前一周停水,粘壤土收获前 10—15 天停水。本次灌溉应确保地块松软,易于收获。 2、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使结薯层土壤疏松通气,利于根系生长、匍匐伸长和块茎膨大。出苗前如地面板结,应进行松土,以利出苗。30%马铃薯出苗时进行第一次机械中耕除草,覆土灭草,同时铺设滴灌带。现蕾时,进行第二次机械中耕除草,覆土灭草,并结合培土,进行垄行整形,以增厚结薯层,避免薯块外露,降低品质。对于机械中耕培土漏培的地头边角要进行人工除草、培土。 3、合理施肥及追肥 基肥:根据武川县土壤氮、磷、钾含量测定,及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武川县马铃薯平衡施肥氮磷钾总有效含量为 45%,氮、磷、钾比例为 13-15-17 或 12-18-15,根据产量指标(3000 公斤)计算,每亩需要以上含量的复合肥 80—100 公斤。确定施肥量后,一般是将肥料的三分之二在播种前撒施于地表面,之后耙地或旋耕,将肥料混入 20 厘米内的土层中。剩余三分之一在第一次中耕时施入。 追肥: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需要追施尿素 15 公斤左右,氮钾复合肥20 公斤,硫酸钾 10 公斤左右,硫酸钙镁 15 公斤。即幼苗期(苗高 10 厘米)亩追尿素 5 公斤;现蕾期(苗高 20—25 厘米)亩追施氮钾复合肥 10 公斤、硫酸钙镁 15 公斤;开花前(即将开花)亩追施尿素 10 公斤;盛花期追施氮钾复合肥 10 公斤、硫酸钾 3公斤;淀粉积累期追施流酸钾 7 公斤。生长旺盛期结合防治田间病害进行叶面喷施微量元素和有机水溶肥。 4、防治病虫害 1)地下害虫防治 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金针虫、蛴螬,防治措施:药剂拌种推荐药品为高巧、苗盛;土壤处理推荐药品有乐斯本、毒死蜱颗粒剂、辛硫磷颗粒剂及乳油。 2)蚜虫、草地螟、斑蟊等茎叶害虫的防治 发现地上茎叶害虫可用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吡虫啉、蚜无踪等叶面喷雾防治,也可在喷杀菌剂的同时配合喷施杀虫剂。 3)早、晚疫病的防治 早、晚疫病是水浇地马铃薯的重要病害,特别是喷灌更容易发生,所以要特别注意防控。一般从 7 月初开始到 8 月底结束,需要喷杀菌剂 6—8 次,打药间隔期为 7—10 天,一般开始间隔长,生长中期间隔短,生长后期间隔再长。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保护剂和杀菌剂交替使用,杀菌剂有安泰生、克露、大生、金雷多米尔、银法利等。 (七)杀秧、收获 成熟后尽快杀秧使薯皮加速木栓化、减少收获、运输过程中的薯块破皮和机械损伤,进而减少贮藏期薯块腐烂损失。 杀秧方法:可用杀秧机机械杀秧,也可用克无踪或立收谷进行药物杀秧。每亩用量 150 毫升,第一次喷施后 5—7 天再喷一次。秧子枯死一周后,选择晴天进行收获,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薯块破皮、受伤。保证薯块外观光滑增加商品性。 注意:轮作倒茬、施用有机肥、选用脱毒种薯、进行催芽拌种、及时培土、及时防治病害。
适宜区域: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等盟市
注意事项:马铃薯不宜重茬,要实行四年轮作制
支撑单位:(一)内蒙古旱作农业示范推广团队(二)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
联系人:无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