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科创云超市官网!

艺机一体丰产高效轻简化植棉综合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5


艺机一体丰产高效轻简化植棉综合栽培技术

技术领域:种植业-经济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非常适合蜜瓜、玉米、棉花等瓜果作物的种植。其中阿拉善盟的光热资源最为丰富,年均日照时数 3000~3500 小时,≥10℃的积温一般在 3000~3600℃以上,年降水量仅 40~200mm,降雨量从东南部的 200 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 40 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 2400 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 4200 毫米,无霜期 130~165 天,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但是,内蒙古西部特别是阿拉善地区,历来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水资源匮乏,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农业用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发展抗旱节水技术、推进节水农业,能够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防止盐水倒灌,保障水质安全,对于本身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也意义重大。同时,本地区劳动力缺乏,劳动成本高,急需发展机械化、轻简化农业生产,尤其是棉花种植业,更需要如此,而内蒙古西部耕地面积大,易连块成规模土地多,很适宜实现机械化生产。 目前,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等地区正处于玉米面积调减和农业用水限水等农业政策调整中,虽然蜜瓜、玉米等瓜果作物,也进行了节水抗旱研究,但因本身需水量大和环境的限制,节水有限,既抗旱、耐盐碱,又适应本地区种植的作物很少,棉花作为抗旱、耐盐碱先锋作物,势必会成为本地区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作物之一,可大力促进当地种植结构的调整,缓减当地农业用水,节约水资源,且可大量利用内蒙古的盐碱旱地。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内棉花生产因棉花价格下跌、劳动成本高、病虫害防治难和粮棉争地等因素造成了棉花面积下降严重,促使棉花种植采取‚西进,北移,东扩的策略,发展新棉区。而内蒙古西部的光热资源非常丰富,土地面积广阔,很适宜棉花的种植和发展,作为国家后备棉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了国家和内蒙古棉花产业得到更好更快、持续稳定的发展,为了保护当地棉农利益,迫切需要解决内蒙古棉花发展存在的问题。 因此,推广应用棉花艺机一体丰产高效轻简化综合栽培技术,可有效地解决内蒙古棉花生产中抗旱节水的技术问题和植棉繁琐、劳动强度大、效益差的问题,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对水资源缺乏、农业用水紧张,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提质增效,开辟新棉区,为国内棉花发展提供一份保障,为当地地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本项技术已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等区域累计示范推广 20多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1、经济效益 本项技术籽棉增产在 10%以上,平均每亩增收 200 多元,按20 万亩计算,总增收 4000 多万元。传统棉花种植的成本主要是人工采收成本,而本项技术利用机械采棉技术仅采收成本就节约 80%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社会效益 本项技术促进了项目区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简化了植棉程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显著提高棉花种植技术水平,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当地棉农的收入,促进棉花收购、加工、销售等整个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效益显著。 3、生态效益 本项技术比传统种植技术,节水 20%以上,节肥 20%以上,大地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缓解农业用水,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促进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地力,为内蒙古农业生产、棉花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 (四)技术获奖情况 以本项技术为核心,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登记科学技术成果 3 项,即棉花新品种筛选及抗旱节水丰产高效艺机一体化技术(登记号 NK-20150031)、内蒙古旱区棉花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登记号 9152018Y0598)和棉花绿色轻简化综合栽培技术示范与应用(登记号 9152019Y0372)。计划 2021 年开始申报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学进步奖和农牧业丰收奖。

技术要点:

本项技术主要由适宜的早熟抗旱机采棉花品种及精量播种技术、合理密植技术、覆膜滴灌抗旱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缩节胺化学调控技术、化学打顶技术、脱叶催熟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等植棉技术集成形成。 (一)早熟机采棉花品种 选用棉花品种为适宜当地的新陆早 48 号和新陆早 41 号等早熟抗旱机采棉花品种。 (二)精量播种技术 采用大小行距为(66+10)cm、株距为 9.0~11.5 cm 的机采种植模式。选用改进型 2MBJ-1/6 型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配备北斗导航系统,进行覆膜、铺管、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一体化机械作业。减少人工作业工序,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棉花种植效益。 (三)合理密植技术 内蒙古西部棉花适宜密度 1.6~2.0 万株/亩。 (四)覆膜滴灌抗旱节水技术 全生育期灌水量 250 m3/亩~300 m3/亩。6 月上中旬开始滴水,花铃期间隔天数 5 天,其它时期间隔 7 天,灌水次数 10~12 次,每次 20 m3/亩~40 m3/亩,8 月 20 日前结束灌水,避免后期棉株贪青晚熟。灌水应均匀、不积水、不漏灌、宜浅灌。 (五)水肥一体化技术 结合土壤翻耕施入有机肥 3000 kg/亩~4000 kg/亩、硫包尿素(缓控释肥)15 kg/亩、磷酸二铵 15kg/亩、氯化钾 5 kg/亩。从第 1 次滴水开始,隔次随水追肥,每次每亩滴施 4 kg~5 kg 尿素,最后 1~2 水,停止滴肥。蕾期或盛花期可结合化学调控,分别喷施 1 次磷酸二氢钾和锌硼微肥。 (六)缩节胺化学调控技术 缩节胺(98%甲哌鎓)化控技术,即苗期(4 叶 1 心),喷施 0.2 g/亩~0.4 g/亩;蕾期(6~7 叶),喷施 1.0 g/亩~2.0 g/亩;初花期(6 月底 7 月初),喷施 2.5 g/亩~5.0 g/亩;盛花期(7月上旬),打顶后 7~10 天进行,喷施 5.0 g/亩~10.0 g/亩。 (七)化学打顶技术 6 月底 7 月初,喷施金棉化学打顶剂 60~75 ml/亩封顶。 (八)脱叶催熟技术 8 月底 9 月初,喷施 40%乙烯利水剂 60~80 ml/亩。棉花吐絮率达到 40%左右时,于 9 月 5 日和 10 日,分别喷施 50%欣噻利(中国农业大学) 90 ml/亩。机械施药,每亩用水量 30 L~50 L。喷施后,日最低气温应≥12.5 ℃,日平均气温≥18 ℃,维持 3~5 天。 (九)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内蒙古棉花病虫害发生比较轻,坚持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的措施。一般用包衣种子防治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蕾期和花铃期主要以黄蓝板和捕食螨监测防治蚜虫和红蜘蛛,或吡虫啉和阿维菌素防治。棉蚜一旦发生,选用啶虫眯、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红蜘蛛一旦发生,用阿维菌素、哒螨灵喷雾防治。棉铃虫重视成虫期防治,主要手段为食诱剂应用(奥朗特棉铃虫生物食诱剂),有条件的可以用杀虫灯。再进行卵和幼虫防治,生物防治可选用棉铃虫 NPV、Bt 制剂,化学农药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等。棉铃虫监测成虫变化以使用性诱剂为佳,从 5 月初开始在田间挂臵棉铃虫性诱芯,每亩 3 个诱芯即可,棉田挂臵 8-10 个(内蒙古越冬代成虫在 5 月中旬左右,但年度之间因温度不同有变化)。农药遵循高效、低毒、交替使用的原则。 棉田草害采取播前化学除草为主(底墒水灌好后,播前喷施33%二甲戊灵乳油 150 ml/亩~200 ml/亩或 48%仲丁灵乳油 150 ml/亩~250 ml/亩),再结合中耕除草,辅助人工拔除大草的综合除草措施。 (十)机械收获技术 棉田脱叶率达到 90%以上,吐絮率达到 95%以上,纤维含水率在 12%以下,即可使用采棉机进行机械采收。水平摘锭式采棉机要求采净率达 93%以上,总损失率不超过 7%,含杂率在 10%以下。采收时,按预定行走路线以播幅为单位进行采收,作业速度控制在 4 km/小时~ 5 km/小时。应根据收获棉花产量及运棉距离确定随车拉运棉花机车的数量。

适宜区域:适宜在内蒙古西部棉区及甘肃、新疆等相似地区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本项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需注意各项技术按标准执行到位,协调一致,特别是缩节胺化控、化学打顶和脱叶催熟技术应用时,依据棉田具体情况,把握好应用时期和剂量,否则会造成产量降低、机采困难、品质下降。

支撑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联系人: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 22 号,邮编010031 联 系 人:咸丰 联系电话:13754010911 电子信箱:kevinxf@126.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主推技术

我要发布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