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盐碱地改良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5
技术领域:资环技术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据内蒙古区划办、内蒙古农科院区划所调查统计,全区盐碱地面积为 5477.4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3.1%,其中盐碱化耕地面积为 1585.3 万亩,占盐碱地面积的 28.9%,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12.8%。盐碱化耕地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化耕地所占比重分别为 55.2%、27.9%和 16.9%。盐碱化荒地面积为 3892.1 万亩,占盐碱地面积的 71.1%,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盐碱化荒地 3031.9 万亩,占盐碱化荒地面积的 77.9%;在有利用价值的盐碱荒地中,从未开垦过的盐碱化荒地面积2513.4 万亩,已开垦但撂荒 3 年以上的盐碱化荒地面积518.5 万亩,两者分别占有利用价值的盐碱化荒地面积比重为 82.9%和 17.1%。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大、分布广、肥力水平低,种植作物捉苗难、长势弱、效益差,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提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产增收。在这一背景下,区内外科研、教学和农技推广单位、企业广泛根据不同盐碱地类型及危害机理,开展了盐碱地改良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研发并总结出以‚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为主的‚五位一体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14 年—2016 年在临河区等 13 个旗县,示范推广改良盐碱化耕地 108.6 万亩;2018 年,依托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项目,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开展试验示范 5 万亩,项目区涉及 3 个行政村、16 个村民小组、1209户、4137 人,涵盖了轻度、中度、重度和盐荒地等不同类型的盐碱地。 (三)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实施五位一体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项目区耕地含盐量下降、有机质提高,耕地质量普遍提高 1-2 个等级,作物保苗率提高 20%以上,饲草及经济作物产量和粮食产能显著提升,经有关部门测产统计:玉米平均增产 68.25 公斤/亩,增幅 11.44%;向日葵平均增产 34.75 公斤/亩,增幅22.49%,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 7300 元左右。 (四)技术获奖情况 无
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 (二)配套技术:深耕深松、秸杆还田、节水灌溉、种植绿肥、暗管排盐(地下埋设排水管道)、上膜下秸(地表铺膜,耕作层下埋设秸秆)等。
适宜区域:五位一体盐碱地改良技术适用于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较差、地下径流不畅及地形较平坦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西辽河平原三大灌区耕地次生盐渍化发生地区。包括河套平原区域的磴口县东部,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全部,乌拉特前旗西部,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南缘、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土默川平原区域的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赛罕区、玉泉区、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右旗、九原区、东河区等;西辽河平原区域的开鲁县、科尔沁区、科左后旗全部,科左中旗大部,奈曼旗北部,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松山区等旗县。
注意事项:(一)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投入品多而杂,投入数量大,投入品主要包括生物菌剂、有机肥、各种调理剂、农家肥等,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监测,容易造成改良区域的二次污染。 (二)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有些实施区域属于多年未利用的盐碱化荒地,这些地块多被当地村民用作它用,如坟地、场地等。农田配套工程中树苗占地、迁坟砍树、地界纠纷、合并条田等矛盾纠纷较多,需要合理处臵。 (三)五位一体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推广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技术要求高,面临困难多,在推广过程中,推广部门应通过与科研院校、企业、合作社等交流合作,不断培养人才,因地制宜遴选投入品,保证盐碱地改良的成效。
支撑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工作站
联系人:联系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街 70 号 联系人:郜翻身 联系电话:15904896323、0471-6652224 邮箱:nmtfflk@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