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菌渣生产双孢菇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5
技术领域:种植业-经济作物
技术概述:
技术要点:
1.培养料配方
杏鲍菇菌渣 80%,玉米芯 10%,麦麸 3%,豆粕 3%,磷肥 2%,石膏 1%,石灰
1%。
2.建堆发酵
( 1)场地: 建堆一般在室外进行,堆料场地要选择地势高,靠近菇房和水源的地
方。土地要平整、坚实,防治泥块混入培养料内。
( 2)前处理: 建堆前 2~ 3 天,选择无霉变的菌渣,铺平晒干后,加水预湿 1 天。
( 3)建堆: 建堆前一天,需将场地平整、消毒好,并根据栽培面积,丈量好料堆
的大小,划好线。堆料时,先在地上铺一层约 2.5 米宽, 30 公分左右厚菌渣,在撒上
一层麦麸。这样一层菌渣,一层麦麸,各铺 10 层左右,堆高达 1.5 米。堆的四边上
下基本垂直,堆顶成龟背形,以便泻水。堆料过程中应边建堆,边分层浇水,但下面
三层一般不需浇水。从第 4 层开始,越往上浇水越多。堆顶覆盖草帘,防日晒。下雨
时盖薄膜,防雨水淋入料内,雨后及时揭膜,以利通气。
( 4)一次发酵: 共翻堆 3 次,第一次翻堆是建堆后第五天,并加入磷肥,翻堆结
束后,在四周撒上石灰粉。第二次翻堆是第一次翻堆后第四天,并加入石膏,将宽度
扩大为2米,高度不变,长度自定。 第三次翻堆是第一次翻堆后第二天,并加入石灰,
翻堆时调节 pH值为 7.2~ 7.8,培养料含水量为 63%~ 65%。如遇雨天应及时盖好薄
膜,雨停后马上掀开。翻堆时间亦可不受天数限制,当堆温达 70℃~ 75℃时,即可
翻堆。( 5)二次发酵: 采用室外集中式简易二次发酵,在堆料场地附近用塑料薄膜棚,
棚的大小随堆料的大小而定,在离地面 30cm 处放一个床架,将培养料集中铺放在床
架上,料中间插有通气管,将蒸汽发生器的蒸汽管道放在料堆中间。塑料棚两头各开
一通风窗,便于调节通风和控制温度。二次发髻开始,逐渐加温使温度上升到 60℃~
62℃时,维持 6~ 8 小时,即为升温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利用巴斯德消毒的原理,将
料内潜伏的杂菌、害虫杀死。升温之后进行通风降温,使料温维持在 50℃左右 3~ 5
天,这是持温阶段。在这种温度下,对双孢菇生长有益的腐殖霉、链霉菌等微生物类
群大量繁殖和发展,这是二次发酵的主要阶段。持温阶段结束后,开始慢慢降低料内
的温度,直至降到 45℃,在打开塑料棚使料温迅速降低,二次发酵结束。二次发酵
结束后将培养料铺放在菌床上,料厚度 25~ 30 厘米。培养料表层和内部可观察到白
色的有益真菌和放线菌的菌丝,培养料的颜色变为黑褐色,手握培养料柔软而有弹性,
有韧性而不黏手;有香味而无氨味;含水量 62%左右;氨含量 0.04%以下。
( 6)接种
待料温下降到 28℃左右,可进行播种。 播种前要检查一下,菌丝浓白粗壮的为
优质菌种。按每平方米 1.5 瓶的播种量,把菌种成粒状掏出或轻柔地搓成粒状。把总
量的 3/4 先均匀撒到菇床上,用手或工具把菌种和培养料混匀(底部 8 厘米左右不播
菌种)然后用木板将料面整平,轻轻拍压,使料松紧适宜(厚度为 20~ 30 厘米),用
手压时有充分的弹力感,且使料面成弧形或梯形,以菇床两边能覆住土为宜。
( 7)播种后的管理
播种 3 天之内,在温度正常的情况下,菇房应尽量少通风,保持菇房内有一定的
相对湿度、减少料表和菌种块表面水分的蒸发,使菌种块菌丝能得到正常的萌发生长。
若菇房内温度高于 28℃以上,而夜间温度较低时,可打开北面通风窗进行适当通风,
以降低菇房的温度。阴雨潮湿的天气,室外温度在 30℃以下,白天也可以适当打开
地窗通风。
在正常情况下, 3 天后菌种块菌丝已经萌发,并向培养料表面生长,这时菇房通风应逐渐加大,这样可以促进菌丝迅速定植,并抑制杂菌的发生。自然温度在 28℃
以下,通风时间应放在夜间,如果白天潮湿也需开窗通风。
播种 7 天左右,菌种块的均是已普遍长到培养料表面,这时需打开门窗,加大通
风,使菇房内空气充足,湿度下降。
播种 10 天左右,当菌丝已经深入培养料 1/2 时,应及时将培养料松动一次。正
常情况下,播种 20 天后,菌丝就能长满培养料。
( 8)覆土
一般播种后 16~ 20 天即菌丝长到或基本接近料底时,进行覆土。每 100 平方米
需要团粒结构、孔隙多、持水强、吸水快的土 3 立方米。先将土用筛子筛一次,加
15 千克石灰拌匀,将含水量调节在 16%~ 18%之间, 覆土一定要均匀一致,厚度为
3~ 4 厘米。
( 9)出菇管理
出菇前后的水分管理的基本技术应是:轻重结合,干干湿湿, 适时适量。结菇前
土层应偏干,使菌丝在湿度适中的情况下,在土层内缓慢而有力地生长。当菌丝生长
到覆土层 1 厘米后,需及时喷重水,加大土层湿度,覆土后 8~ 10 天,菌丝达到覆土
层 70%时,加大喷水量。同时,对菇房进行大通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5~7天开
始出第一潮菇,这时菇床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90%~ 95%,待子实体长到豆粒大时,
每平方米再喷 500 克保质水,以勤喷、少喷为主。 注重通风换气保温,防止风直接吹
到菇体上,保证温度在 20℃以下。 每潮采菇结束后, 要清除料面上的死菇及残留物,
并把采菇留下的孔洞用干细土补平, 停水养菌5天左右,待下潮菇蕾长至黄豆粒时,
按以上方法管理即可。
( 10)采收
采菇时,动作要轻快,中指、食指、拇指轻捏菇盖,稍加旋转,拔起即可。采收
球菇时,要用刀轻轻切下,以免影响其他菇的生长,轻采轻放,防止指甲刮伤。削根
要平整,一刀切下,尽量做到菇根长短一致,刀要锋利,动作要轻,避免斜根、裂根、短根或长根。采菇前菇床不要喷水,否则采菇时手捏菇盖容易发红。注意菇体整洁,
防止菇体带泥屑。
适宜区域:山东省双孢蘑菇主产区。
注意事项:双孢菇采收一定要及时,若采收过迟则菇体过大,薄皮开伞,质量降低,而且菇长的过大,消耗养分,影响小菇的产量,转潮慢,产量低。尤其是第一、二潮菇的高峰期,子实体生长速度很快,为了保证质量一天需要采 2~ 3 次。
支撑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单位地址: 济南市工业北路 200 号邮政编码: 250100联 系 人: 高 霞联系电话: 13156100796电子邮箱: chuchugao@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山东省2020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