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病害生态防控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5
技术领域:渔业
技术概述:(一)技术概述:草鱼常见的病害有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以及锚头鳋、中华鳋、车轮虫等寄生性疾病,其中,病毒性出血病危害最大,发病率达60%以上,还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并发,致使鱼种、成鱼大批量死亡。草鱼死亡率高,除与抗病力低有关外,还与养殖户盲目放养投饵、养殖环境差、日常管理跟不上、预防措施落后等有关。如在病害防控中,大量使用化学药物,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病原菌抗药性增加,导致药物越用越频繁、剂量越用越高、效果越来越差,各种病害久治不愈,死亡率居高不下,且大量使用药物极易造成药物残留,危害产品质量安全。本项草鱼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可解决草鱼养殖病害频发,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养殖效益,确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提质增效情况:草鱼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草鱼病害防控观念,促进了水产养殖技术转型升级,实行养殖全程生态防控,草鱼各养殖阶段(一龄鱼种、二龄鱼种、商品鱼)平均成活率由55%提高到90%以上,池塘主养草鱼平均亩产由580千克提高到1000千克以上,养殖过程中化学药物使用量减少70%,基本实现“无抗”养殖。
技术要点:
本项技术包括疫苗注射免疫、精准投喂、靶向杀虫、辅投青绿饲料、免疫增强剂强化免疫、周期性调水等6项关键核心技术。 (一)疫苗免疫注射。草鱼种放养前,逐尾注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和草鱼赤皮、肠炎、烂鳃三联灭活细菌疫苗,经3-5%食盐水浸浴5-15分钟后放入池中,其他配养品种苗种的放养规格及比例按常规操作。 (二)精准投喂。养殖季节3月-11月,草鱼投喂采取“两头低,中间高,高温适度控制”的投饲策略。3月中旬-4月,池塘水温10-20℃,控制投喂,依据池塘水温按存塘吃食性鱼类体重1.0%-2.0% 投喂粗蛋白含量26%-28% 的配合饲料;5月-6月,投饲率为3.0%-4.0%;7月-9月,投饲率为2.5%-3.5%;10月-11月,投饲率为1.0%-2.5%。 养殖面积大于30000平方米或存塘吃食性鱼类大于40000尾的草鱼混养池采取分区投喂,避免摄食不均。驯食时,根据养殖品种规格大小不同,投喂不同粒径、不同蛋白水平颗粒饲料,先开粒径大、蛋白水平低的草鱼颗粒饲料投饵机,待草鱼鱼群抢食后,再开粒径小、蛋白水平高的配养品种颗粒饲料投饵机;分区投喂的两投饵机相隔30-50米;通过分区投喂,使不同品种、不同规格鱼类均能摄食到适宜的饵料。 (三)靶向杀虫。清明前后,当水温上升至17-18℃,选用广谱型杀虫药物按质量分数比5:5:2将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混合均匀形成混合剂对锚头鱼蚤及小型寄生虫进行针对性控制,使用剂量为0.8-0.9克/立方米水体,水深超过2.0米按2.0米计;15天后,按上述用法再重复使用1次。 (四)辅投青绿饲料。4月中旬-10月,在每天下午投喂颗粒饲料前1小时,按存塘草鱼体重的5%-10%投喂青绿饲料黑麦草或苏丹草。 (五)免疫增强剂强化免疫。5月-10月,每20天使用1个疗程免疫多糖与保肝护胆类中草药组合,每次连续使用5 天。 (六)周期性微生态制剂调水。5月-10月,水温20-30℃,选择晴天上午,周期性施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遇阴雨天顺延;其中5月-6月,每7天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1次;7月-10月,每7天使用乳酸菌或光合细菌或EM菌制剂1次;每使用2次微生态制剂使用1次二氧化氯粉剂,二氧化氯粉剂使用后2-3天再用微生态制剂;7月-8月使用二氧化氯时,结合使用过氧化钙或过硫酸氢钾等化学底质改良剂1次。
适宜区域:长江中下游草鱼池塘主养区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如鱼种放养时发现已患病,应立即停止疫苗免疫,待治疗、鱼体恢复正常后,方可应用本技术。
支撑单位:安徽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 邮政编码:230031 联 系 人:凌俊 联系电话:15955152749 电子信箱:fisherlling@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安徽省2021年主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