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科创云超市官网!

马铃薯松耕种植技术

发布时间:2021-06-15


马铃薯松耕种植技术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由于近年来土壤耕暄差,连年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耕层变浅,板结严重,传统的犁铧趟地,采用推挤培土方式,使土壤产生坚硬的土块,土壤保墒和保温效果变差。马铃薯在这种土壤条件下,长势差,结薯和产量均受到影响。通过该技术,实现了耕层土壤的全层疏松,提高了土层厚度,土壤保水保温能力明显提高,为马铃薯生长创造了持续稳定的优良环境,提高了化肥利用效率,避免了土壤板结;在马铃薯种植前根据土壤墒情和温度,进行深松整地,整地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标准,一般在40-50cm深,耕层采用翻耕方式,翻耕深度在30cm,随即进行旋耕整地起垄,垄距在80cm以上;种植马铃薯后在出苗前5-10天进行旋耕培土,从垄沟旋土,培土厚度在5-8cm,可以同时进行追肥。实现马铃薯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马铃薯松耕种植技术”2016年在我市示范推广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辐射到周边县市和垦区。该技术2016年在二克浅镇庆丰村示范200亩,平均亩产3.1吨较传统种植方法增产50%以上;2017年在二克浅镇城北村推广900亩,平均亩产2.6吨,较传统方式种植增产30%,龙河镇富裕村推广1600亩,平均亩产2.8吨;2018年在二克浅镇推广1700亩,平均亩产3.2吨,六合镇2000亩,平均亩产3.0吨;2019年在二克浅镇、六合镇、九井镇、通南镇、兴旺乡等乡镇推广1.6万亩,平均亩产3.5吨以上;2020年全市推广面积5.8万亩,占全市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71.4%,平均亩产在3.5吨以上。应用该技术马铃薯商品率提高到90%以上。目前该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种植技术,特别是在规模种植马铃薯的地块,推广应用速度极快。 (三)提质增效情况 和常规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可增产马铃薯30%以上,水分、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降低农药用量5%以上,亩增收800元以上,同时该技术改变了以往的培土模式,保证了耕层的疏松,避免土壤板结,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水土流失减少。通过产量大幅度提高,明显改善马铃薯商品率,提高了马铃薯的品质。 (四)技术获奖情况 未申报科技奖励。

技术要点:

(一)深松打破犁底层,深松深度45cm以上,采用全层深松技术。秋季整地,对于耕层浅,有犁底层的地块,一定要先打破犁底层,深松或深翻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标准。 (二)采用深翻或者深旋耕,深度30cm。犁底层打破后,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深翻或者动力中耕,保证30cm耕层疏松。 (三)种薯选择及处理。选择严格按照种薯生产标准生产的种薯,注意在种薯生产期间到田间进行田检。春季种薯要提前5-7天升温15度以上,促进催芽眼萌动。切块大小在40-50g为宜,要用75%酒精液或者杀菌王进行切刀消毒。每人两把切刀放药液中轮流使用,药液最好两小时更换一次。种薯切块后进行拌种处理,可以用滑石粉1公斤/亩+甲托150克/亩+克露80克/亩,或者阿马士(氟唑菌苯胺)20毫升/亩+春雷霉素30毫升/亩。切块后的种薯堆放时垛宽两袋,垛高不超过七层。 (四)播种。5cm地温稳定在7度以上就可以播种,尽量提前播种。播种后种薯顶端距离地平面3-4厘米。覆土10厘米,不要过深。 (五)出苗前进行垄沟深松,深松深度35cm以上。耢地深松同步进行,垄面去土2-3厘米,把握好时间,不能伤害薯芽,两天后动力中耕追肥同步进行。 (六)中耕培土方式改为动力旋耕培土,覆土厚度12-14厘米,个别品种厚一些。中耕培土时进行追肥。 (七)除草。封闭用田普(二甲戊灵450/L)亩用量200毫升/亩,或.金都尔100毫升/亩+稻思达10克/亩。耢垄地块追肥松耕后马上喷封闭除草剂,土湿效果好。 苗后用宝成(砜嘧磺隆)6克/亩+10.8%高盖80毫升/亩(不能用烯草酮,对马铃薯不安全,降低禾本科除草效果),干旱时加助剂,草四叶2厘米高前用药,用药晚效果差。 (八)晚疫病防治:要根据天气、雨水、病情调整用药次数、顺序,以下方案仅供参考。 第一遍: 代森锰锌130克/亩、功夫30毫升/亩。 第二遍: 克露120克/亩、丙环唑30毫升/亩、康普微肥8克/亩。 第三遍: 法砣70毫升/亩(啶氧菌酯,丙环唑)、亚磷酸钾50毫升/亩、吡虫啉20克/亩、钙镁肥50毫升/亩。 第四遍: 安泰生(70%丙森锌)120毫升/亩、亚磷酸钾50毫升/亩、壮大50毫升/亩。 第五遍: 钙镁肥50毫升/亩、噻唑锌50毫升/亩、科佳40毫升/亩、啶虫脒40毫升/亩。 第六遍: 银法利90毫升/亩、磷酸二氢钾200克/亩。 第七遍: 力纯:多元微肥30克/亩、亚磷酸钾80毫升/亩、叶俏(氟醚菌酰胺+烯酰吗啉)35毫升/亩、代森强锌100/亩、氟啶虫酰胺20克/亩。 第八遍: 银法利(氟吡菌胺+氰霜唑)35毫升/亩、亚磷酸钾80毫升/亩。 第九遍: 50%氟啶胺40-50毫升/亩。 第十遍: 丁香酚(烯酰吗啉和丁子香酚组合)各100毫升/亩。

适宜区域:全国马铃薯种植区。

注意事项:注意深松、深耕、培土要达到标准。及时进行机械或化学除草。

支撑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联系人: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学府路368号 邮政编码:150086 联 系 人:胡林双 联系电话:18246444441 电子邮箱:hulinshuang@126.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黑龙江省2021年主推技术

我要发布 我要咨询